-
投资
-
- Articles coming soon
-
- 《专业投机原理》
- 《别跟着我坐庄》
- 《华尔街写真》 [美]希拉里·戴维斯 著 曹德俊 付涛 肖荣 张放 译
- 《善战者》《股市庄家实战操盘释密》
- 《大赢家:一个职业炒手的炒股笔记》作者:俞天白
- 《期货男人》作者:郑友林
- 《经济数学模型化过程分析》
- 《财经》杂志:老虎基金是怎样袭击香港的?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法]古斯塔夫勒庞
- 24个基本指标精粹讲解
- 4个行业,投资容易赚钱
- 一个常人无法感受到的交易者心路历程
- 上市公司公告解读
- 专业投机原理
- 专业投机智慧
- 专业操盘手
- 中线的思考(1)——行业周期,极端重要
- 在不确定的世界
- 坐庄的原理
- 如何估计现金流
- 寂寞的技术派(电子版增刊-序)
- 最全面人民币升值对行业影响
- 期货历史故事
- 江恩理论--金融走势分析
- 知乎上40个有趣回复,很精辟
- 经济增长理论
- 股票交易词汇中英对照
- 血雨腥风股市众生相:股殇
- 资金管理(对跟随型的投机者的参考)
- 资金运作秘笈5万-20万资金运作模式
- 转贴一篇关于美国股市投资策略长期实证研究的文章
- 选股绝招
- 选股绝招与股市宝典
- 显示剩余文章18 折叠文章
-
医学
-
- 000-神农本草经
- 001-吴普本草
- 002-本草经集注
- 004-食疗本草
- 009-饮膳正要
- 011-本草品汇精要
- 051-千金翼方
- 068-瑞竹堂经验方
- 112-经验奇方
- 119-济世神验良方
- 234-少林真传伤科秘方
- 235-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 250-奇经八脉考
- 257-症因脉治
- 261-脉确
- 266-诊脉三十二辨
- 297-针灸易学
- 309-子午流注针经
- 336-推拿抉微
- 347-经穴汇解
- 348-经络全书
- 349-经络考
- 350-经络汇编
- 355-灵枢经脉翼
- 375-上池杂说
- 414-医学读书记
- 421-八十一难经
- 447-难经正义
- 448-素问识
- 450-难经经释
- 451-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 454-难经集注
- 456-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457-伤寒论
- 458-伤寒捷诀
- 459-伤寒总病论
- 461-注解伤寒论
- 462-伤寒九十论
- 463-伤寒百证歌
- 464-伤寒发微论
- 483-伤寒论类方
- 490-伤寒舌鉴
- 503-脉诀
- 504-脉经
- 508-三指禅
- 509-湿热病篇
- 510-形色外诊简摩
- 512-脉理求真
- 513-脉诀刊误
- 514-脉诀汇辨
- 517-望诊遵经
- 518-诊宗三昧
- 521-察舌辨症新法
- 523-千金食治
- 531-运气要诀
- 533-食疗方
- 534-心医集
- 539-陆地仙经
- 545-达摩洗髓易筋经
- 547-养生秘旨
- 548-养生导引法
- 550-养生导引秘籍
- 553-寿世青编
- 554-养生类要
- 555-饮食须知
- 563-此事难知
- 589-古今名医汇粹
- 592-医学三字经
- 595-医学实在易
- 596-医学摘粹
- 601-医学心悟
- 614-脾胃论
- 620-推求师意
- 641-医理真传
- 647-万病回春
- 658-医学传心录
- 667-医验随笔
- 672-经方实验录
- 687-经穴秘密
- 688-十四经发挥
- 689-百家针灸歌赋
- 690-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秘与应用
- 691-中国民间刺血术(节选)
- 694-推逢寤语 医林琐语
- 694-推逢寤语 医林琐语
- 695-医中一得 医医十病
- 698-脉诀阐微 脉学阐微
- 699-名老中医之路
- 700.李培生老中医经验集
- 显示剩余文章74 折叠文章
-
- Articles coming soon
-
儒家
-
佛学
-
道藏
-
哲学
-
修行
-
读书笔记
-
养身
-
其他
-
文学
-
编程
-
- Articles coming soon
-
茶
-
-
- Articles coming soon
-
-
-
体育
-
礼仪
药性总义
<药性总义>
1、凡药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此五味之义也。
2、凡药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此五色之义也。
3、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降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 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
4、凡药寒、热、温、凉,气也;酸、苦、甘、辛、咸,味也。气为阳,味为阴。
气浓者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味浓者阴中之阴,薄者阴中之阳。
气薄则发泄(发散),浓则发 热(温燥),味浓则泄(降泻),薄则通(利窍渗湿)。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此阴阳之义也。
5、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象春),气薄者降而收(象秋), 气浓者浮而长(象夏),味浓者沉而藏(象冬),味平者化而成(象土)。
气浓味薄者浮而升,味浓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浓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
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李时珍曰∶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者,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6、凡药根之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以生苗者为根,以入土者为梢。上焦用根,下焦用梢,半身以上用头,中焦用身,半身以下用梢。虽一药而根、梢各别,用之或差,服亦罔效)。
药之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质之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各以其类相从也。
7、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甲木,肝为乙木);
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丙火,心为丁火);
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 阳明胃经(脾与胃相表里,胃为戊土,脾为己土);
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庚金,肺为辛金);
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壬水,肾为癸水,凡一脏配一腑,腑皆属阳,故为甲、丙、戊、庚、壬;脏皆属阴,故为乙、丁、己、辛、癸也)。
8、十二经中,惟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厥阴主血,诸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包;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散行于胆、 三焦、心包络,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经之部分也。
9、药有相须者,同类而不可离也(如黄柏、知母、破故纸、胡桃之类);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可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此异同之义也。
10、肝苦急(血燥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木喜条达),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 以酸泻之(以散为补,以敛为泻)。
心苦缓(缓则散逸),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按∶水能克火,然心以下交于肾为补,取既济之义也),以甘泻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舒和),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
肺苦气上逆(火旺克金),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泄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坚固则无狂荡之患),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此五脏补泻之义也。
11、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风属木,辛为金,金能胜木,故治以辛凉。过辛恐伤真气,故佐以苦甘,苦胜辛,甘益气也。木性急,故以甘缓之。木喜条达,故以辛散之)。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水胜火,故治以咸寒。甘胜咸,佐之所以防其过,必甘苦者,防咸之过,而又以泻热气佐实也。热淫故以酸收之,热结故以苦发之)。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为土气,苦热皆能燥湿,淡能利窍渗湿,用酸者,木能制土也)。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相火畏火也,故治以咸冷。辛能滋润,酸能收敛,苦能泄热,或从其性而升发之也)。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属金,苦属火,火能胜金,故治以苦温。甘能缓,辛能润,苦能下,故以为佐也)。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土能制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苦而辛,亦热品也。伤寒内热者,以咸泻之。内燥者,以辛润之。苦能泻热而坚肾,泻中有补也)。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故药性宜明而施用贵审也。
12、人之五脏应五行,金、木、水、火、土,子母相生。经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又曰∶子能令母实。如肾为肝母,心为肝子,故入肝者,并入肾与心;肝为心母,脾为心子,故入心者,并入肝与脾;心为脾母,肺为脾子,故入脾者,并入心与肺;脾为肺母,肾为肺子,故入肺者,并入脾与肾;肺为肾母,肝为肾子,故入肾者,并入肺与肝。此五行相生,子母相应之义也。
13、酸伤筋(敛则筋缩),辛胜酸;苦伤气(苦能泻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 皮毛(疏散腠理),苦胜辛;咸伤血(咸能渗泄),甘胜咸。此五行相克之义也。
14、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筋得酸,则拘挛收引益甚也。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骨得苦,则阴益甚重而难举也。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肉得甘,则壅气胪肿益甚也。辛走气,气病毋多食辛,气得辛,则散而益虚也。咸走血,血病毋多食咸,血得咸,则凝涩而口渴也(咸能渗泄津液)。此五病之所禁也。
15、多食咸,则脉凝泣(涩同)而变色(脉即血也,心合脉,水克水)。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肺合皮毛,火克金)。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肝合筋,爪者筋之余。为金克木,按肝喜散,故辛能补肝,惟多则为害)。多食酸,则肉胝 而唇揭(脾合肉,其华在唇,水克土,胝音支,皮浓也)。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肾合骨,其华在发,土克水)。此五味之所伤也。
16、药之为物,各有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相类者(如连翘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睾丸而入肾之类);
有因性相从者(如属木者入肝,属水者入肾;润者走血分,燥者入气分;本天者亲上,本地者亲下之类);
有因气相求者(如气香入脾,气焦入心之类);有因质相同者(如药之头入头,干入身,枝入肢,皮行皮。又如红花、苏木,汁似血而入血之 类),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
药有以形名者,人参、狗脊之类是也;
有以色名者,黄连、黑参之类是也;
有以气名者, 藿香、香薷之类是也;
有以味名者,甘草、苦参之类是也;
有以质名者,石膏、石脂、归身、归尾之类是也;
有以时名者,夏枯、款冬之类是也;
有以能名者,何首乌、骨碎补之类是也。
18、凡药火制四, 煅、煨、炙、炒也;水制三,浸、泡、洗也;水火共制二,蒸、煮也。
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 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借土气以补中州;面裹曲制,抑酷性勿伤上膈;黑豆、甘草汤渍,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猪脂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去穣者免胀,去心者除烦,此制治各有所宜也。
19、药之为用,或地道不真,则美恶迥别;或市肆饰伪,则气味全乖;或收采非时,则良异质;或头尾误用,则呼应不灵;或制治不精,则功力大减。用者不察,顾归咎于药之罔功。譬之兵不精练,思以荡寇克敌,适以复众舆尸也。治疗之家,其可忽诸!
《千金》云∶凡药须治择熬泡毕,然后秤用。不得生秤,湿润药皆先增分两,燥乃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