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一部伤寒医天下-漫画中医入门

本书PDF版本

第三章 十大病位

  1. 病位

      1. 肺的病变: 主要反映在肺系, 呼吸功能失常, 宣降功能失调, 通调水道、输布津液失职,以及卫外机能不固等方面。
      2. 常见症状: 咳嗽, 气喘, 咯痰, 胸痛, 咽喉痒痛, 声音变异, 鼻塞流涕,或水肿等,其中以咳喘更为多见。
      1. 心的病变: 主要反映在心脏本身及其主血脉功能的失常, 心神的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异常。
      2. 常见症状: 脉结或代或促, 以心悸、怔忡、心痛; 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神昏、神识错乱等。此外,某些舌体病变,如舌痛、舌疮等,亦常责之于心。
      1. 脾的病变: 主要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 致使水谷、水液不运, 消化功能减退, 水湿潴留 , 化源不足, 以及脾不统血, 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改变。常见症状: 腹胀腹痛、不欲食而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慢性出血等。
      1. 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2. 常见症状:食纳异常,胃脘痞胀疼痛,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
      1. 肝的病变: 主要反映在疏泄失常, 气机逆乱, 精神情志变异, 消化功能障碍;肝不藏血,全身失养,筋膜失濡,以及肝经循行部位经气受阻等多方面的异常。
      2. 常见症状: 精神抑郁, 烦躁, 胸胁、少腹胀痛, 头晕目眩, 巅顶痛,肢体震颤,手足抽搐,以及目疾,月经不调,睾丸疼痛等。
      1. 胆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影响消化和胆汁排泄、情绪活动等的异常。
      2. 常见症状:口苦、黄疸、胆怯、易惊等。
      1. 肾的病变: 肾以人体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 生殖机能障碍, 水液代谢失常, 呼吸功能减退, 脑、髓 、骨、发、耳及二便功能异常为主要病理变化。
      2. 常见症状: 腰膝酸软或疼痛, 耳鸣耳聋, 齿摇发脱, 阳痿遗精, 精少不育,经闭不孕,水肿,呼吸气短而喘,二便异常等。
    1. 膀胱
      1. 膀胱的病变:主要反映在排尿功能的异常。
      2. 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尿闭等
    2. 大肠(与上焦“肺”相表里)
      1. 大肠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大便传导功能的失常。
      2. 常见症状:便秘、腹泻、便下脓血以及腹痛、腹胀等。
    3. 小肠(与上焦“心”相表里)
      1. 小肠的病变:主要反映在泌别清浊功能和气机的失常。
      2. 常见症状:腹胀,肠鸣,腹痛,腹泻等
  2. 摸脉判病位

第五章  治病大法

  1. 概述
    1. 传统所说“医门八法”,即是“汗吐下消,补和温清”。其中,“汗吐下”三法也被统称为攻法;攻法
      与“消法”也被统称为泻法。
    2. 医门八法中,最重要的是泻法、补法、和法,分别针对实证、虚证、虚实错杂证
  2. 统摄病机的“治病大法”
    1. 实则泻法 [攻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消法(理气、活血、化湿水饮痰食积)]
    2. 虚则补法 [补虚寒(温补)、补虚热(清补)和补气、补血、补津液]
    3. 杂则和法 (虚实错杂偏实,则补泻偏泻;虚实错杂偏虚,则补泻偏补)
    4. 表则汗法
    5. 里则综合 [里实证,用泻法;里虚证,用“补法”;里杂证,用“和法”]
    6. 寒则温法 [实寒,用“温泻”;虚寒,用“温补”]
    7. 热则清法 [实热,用“清泻”;虚热,用“清补”]
    8. 气血津则消补法 [气血津实(气滞、血瘀、湿水饮痰食积),用消法(理气、活血、
      化湿水饮痰食积);气血津虚(气虚、血虚、津液虚),用补法(补气、补血、补津液)]
  3.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