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徐承烈(1730-1803),字绍家,一字悔堂,晚号清凉道人,浙江德清人。清代笔记小说家,著有笔记体小说《听雨轩笔记》、地方志《越中杂识》、诗文有《德辉堂集》,杂著则有《山庄丛话》、《委巷丛谈》、《耄馀闲笔》、《病馀偶识》、《听雨轩清言》等。

个人履历

关於其生卒年,及其撰写《越中杂识》之考证,参见陆林:《由稀见方志〈越中杂识〉作者缘起》,《文献》,2002年第2期,第180-183页。
附:今人欧阳健著《徐承烈评传》
徐承烈,字绍家,一字悔堂,晚号清凉道人,浙江德清人,生于雍正八年庚戌(1730),卒年不详。祖父号退圃,性情旷达,不以穷通生死萦其心,性尤爱菊,少时有“菊癖”之称。徐承烈对祖父十分爱敬,在性格和学识上都深受影响,《听雨轩笔记》中的若干故事如《桃花源》等,即得自退圃的转述。父号心斋,有《遗集》存世。徐氏至退圃中年,家道中落,事故变迁迭起,不可复振。亲戚多以训蒙为生,或有兼经商者。
徐承烈出生在这样一个日趋衰落但仍不失旧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中。对青少年时代的徐承烈影响较大的,除祖父退圃外,还有他的业师沈益川。沈益川号东涯,曾任嵊县司训之职,为人仁慈。徐承烈从沈益川游二十年,与其子沈玮、沈玿兄弟交好,二人皆兄事之。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十九岁时,曾为参加院试至郡,可知其时已获得秀才身分。院试那年,正碰上祖父谢世,遂因贫而废学,训童蒙于乡曲,郁无所施。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与沈益川结伴远游粤西,寻求出路,其时徐承烈年二十五岁。
徐承烈首次出游,依桂林知府商思敬为幕僚。商思敬字乾峰,宛平人,先任岳阳知府,曾为岳阳楼上层之吕仙像手书“放怀天际”匾,下层之屏门手书范仲淹《岳阳楼记》,是个文雅之士。宾主间似颇为相得。在四、五年时间里,徐承烈因公务之故,多次来往于全州、桂林一带。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仲春,徐承烈忽生思乡之念,俶装旋里,由南雄过梅岭,回到浙江故乡。在此后的几年中,客于绍兴、嘉兴一带,大约仍以训蒙为生计。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56)夏,复结伴作粤游,于重九后自南安过梅岭,由广州至武缘,经理武缘鹾务。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冬,徐承烈年四十六,已头童发白矣,乃赋倦游,自岭南归。
徐承烈品端学邃,怀经世之心,好谈奇事,于史书方志、诗词书画,莫不涉猎;他的兴趣极为广泛,对于戏曲小说,尤有独特的见解。加之性耽好古,兼喜异闻,故征途所经,每于前人陈迹,必访遗踪之存否,以核今昔之异同,至于佚事奇谈,亦必博采遐搜记而弆之,从而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迨倦游归来,负耒躬耕畎亩,乃杜门扫迹,坐矮窗,编削研摩,以消磨岁月,陶养性灵。所著诗文有《德辉堂集》,杂著则有《山庄丛话》、《委巷丛谈》、《耄馀闲笔》、《病馀偶识》、《听雨轩清言》、《听雨轩杂记》。后者是徐承烈的小说作品集,自言是偶阅蒲柳泉《聊斋志异》,有触于中,因以平日所目击者撰成。书凡四卷,曰杂纪、续纪、馀记、赘记,计一百三十六篇(则)。后复以六种著作集为一书,曰《燕居琐语》,分经史、历代、本朝、山水、祠墓、碑铭、古迹、乡乘、诗文、书画、额联、古物、杂技、稗乘、异闻、杂记、自述、补遗十八门,共四十卷,《续语》十六卷。因卷帙繁多,开雕不易,先以《听雨轩杂记》四卷付诸剞劂,馀藏于家。

在线阅读

文件大小: 4.45 MB

本书PDF版本下载

您需要先支付 1.80元 才能下载此资源!立即支付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