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书背景
王叔和在《脉经·序》中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 [11];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但当时尚无一本脉学书籍供医者研读,《内经》《难经》等书,文义深奥,多数人不能理解,更谈不上正确运用,致使“微疴成膏肓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脉经·序》)。王叔和利用担任太医令的机会,博览群书,苦心钻研,总结《内经》《难经》以来逮于扁鹊、华佗、仲景等经论要旨,旁及古代有关说脉之篇,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著成《脉经》十卷,九十七篇,首次对中医脉学从理论到临床运用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
流传版本
北宋熙宁元年(1086)校正医书局曾刊行《脉经》初刊大字本,其后绍圣三年(1096),国子监又刊行了小字本。到了南宋,又有多种版本,既知者有福建建阳书坊刊本、广西漕司刊本,以及太医院何大任刊本和其他未详本,但以上版本均已失传。所幸元代泰定四年(1327),河南龙兴道儒学重刊了《脉经》广西漕司本。此后,又有何大任本《脉经》的影刻本和复刻本出现。从而形成了所谓何大任本和龙兴本两大系统。约在明代嘉靖年间,有一种佚名氏影刻本,是现存唯一接近宋版《脉经》原貌的刊本。其他如万历时吴勉学刊的《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天启时缪希雍氏刻本,以及清代嘉庆年间阮元《宛委别藏》中的影抄本等,均属何大任系统的影宋本。在元龙兴道本《脉经》之后,据以刊印的有明成化十七年(1474)的毕玉氏刊本和万历三年(1575)袁表氏刊本。后者又衍为明天启时的沈际飞氏刊本,以及清嘉庆时的沈礼意《脉经真本》和道光间的张柏刊本。在同治时,尚有姜国伊氏的《姜氏医学丛书》本。此外,在道光年间有钱熙祚氏校刻的《守山阁丛书》本和黄鋐刊本。在1911年又有《周氏医学丛书》本。近世通行的《脉经》刊本,有《中国医学大成》本和人民卫生出版社本。
内容简介
《脉经》卷一载医论15篇,将人体脉象归纳为24种,于每一脉象性状均有明确描述,并举相似之脉,分八组排列比较。以下各篇,脉理与脉法互阐,备述诊脉时间、诊脉部位、辨阴阳脉大法及疾病将瘥、难愈之脉候。卷2~3共有医论9篇,论“关前”“关后”“关上”三关及人迎、神门、气口等部位脉象变化、所主脏腑经络病变;寸、关、尺各部脉象所主病证及其治疗;奇经八脉之脉象主病;脏腑平脉、病脉及死脉。卷4医论8篇,凡举三部九候脉证与40余种杂病脉候。并论四时相反脉证、百病死生之脉。卷5收扁鹊、张仲景、华佗有关诊法医论5篇。卷6为五脏六腑病证,共11篇。卷7~9分49篇讨论脉证、治疗,包括伤寒、杂病、妇儿病证。卷十为《手检图三十一部》。
作者简介
王叔和,西晋医学家。名熙,高平(今属山东)人。生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他“性沉静,好著述”,曾为太医令。著有《脉经》,总结了汉以前有关脉学之成就,系现存我国最早脉学专书。另对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进行整理,该书因战乱而散佚零乱,几至失传。王氏重新加以编次,将《伤寒杂病论》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始于王氏,使之不可湮没。后世虽有人对他的整理加以非议,但多数人认为其功不可没,张仲景之学借王氏之编修整理才得以保存下来。另著有《论病》六卷,未见传世。
在线阅读
文件大小: 278.19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