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伯特兰·罗素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现代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创作的讲述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著作。 [1] 《西方哲学史》全书共3卷,全面地介绍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20世纪中叶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第1卷讲的是古代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2卷讲到天主教哲学从兴起到壮大,最后衰落的历史。第3卷主要讲述近代哲学的发展过程。从文艺复兴时期到科学的兴盛期,再到19世纪思潮的猛烈涌动。作者最后提出了逻辑分析哲学。 [1]
《西方哲学史》中,罗素将哲学看作某种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基于此,他认为西方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来自科学和宗教两方面的影响,并据此把西方哲学发展史划分为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近代哲学三个时期,揭示了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与宗教、社会团结和个人自由是如何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且一同与哲学交互作用的。 [2]
《西方哲学史》和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是对中国西方哲学史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两部著作,也是大多数人了解西方哲学的首选读物,整个西方社会文化传统的理论结晶。
内容简介
在序言中,罗素阐述了写作这本哲学史的目的:“我的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
在绪论中,罗素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即“何谓哲学”。他认为,哲学是某种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哲学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神学是思考无法肯定的事物,科学是解决确切的知识,而哲学则是用理性而不是用权威来思考人类无法用确切知识加以肯定的事物,所以哲学的内容接近于神学,但方法则是科学的。第二个问题即“何谓哲学史”。他认为,既然哲学掌管的是神学,但方法则是科学的。第二个问题即“何谓哲学史”。他认为,既然哲学掌管的是科学与神学之间的领域,那么,哲学史就应当从公元前6世纪的米利都学派开始,并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古代哲学”,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到基督教的兴起和罗马的灭亡,哲学浸没于神学之中;第二个阶段是“天主教哲学”,从11世纪到14世纪,基本上是以天主教会为主的神学阶段,这一时期以各种混乱而结束,宗教改革就是这些混乱的最后结果;第三个阶段从17世纪至今,这一阶段的科学对哲学思想具有支配作用,但宗教仍然占重要地位。
《西方哲学史》的正文按照绪论的描述,分为“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近代哲学”三卷。“古代哲学”包括三篇:第一篇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其主要内容是论述苏格拉底之前希腊的哲学思想,如米利都学派等;第二篇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论述这三位哲学家的主要哲学思想;第三篇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其主要内容论述的是斯多葛主义和犬儒主义等思想。“天主教哲学”包括两篇,第一篇是“教父”,论述的是基督教历史,特别论述了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第二篇是“经院哲学家”,重点论述阿奎那的思想。“近代哲学”包括两篇:第一篇是“从文艺复兴到休谟”,论述这一阶段各个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和影响;第二篇是“从卢梭到现代”,论述了近代的哲学家。
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伯特兰·罗素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为无神论或不可知论者,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伯特兰·罗素与怀特海合着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1950年,伯特兰·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在线阅读
文件大小: 1.71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