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于民国三十一年二月(1942年2月)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编著完成,1942年8月由国民图书出版社首次出版,实际见书时间是1943年5月。 [2-3] [12] [19] 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叶圣陶先生在为1980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重印本书写的序里说,全书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从建设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来说,当代该书无疑仍能起很好的作用。
内容简介
从作者在书中自序的落款可知,《经典常谈》这部书创作完成于1942年初,此时正值朱自清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期间。1938年,西南联大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因战火南迁合并而成。当时的西南联大师生虽处于抗战的艰苦条件下,却始终坚持着学术自由,追寻着科学真理,英杰辈出,朱自清也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以当代的视角研究《经典常谈》这部书的创作背景,可以发现该书的产生也离不开前期思想理论的影响与铺垫。回顾20世纪中国学术史,朱自清的老师胡适先生,曾于1923年在北大《国学季刊》的《发刊宣言》中阐述了“整理国故”的理念,提倡以科学的精神保存国粹,系统地研究国学。从内在联系以及这部书的精神内涵分析,《经典常谈》这部作品也传承了“整理国故”的思想。研究发现民国初年以来中国社会也曾出现“废经”的呼声,一些人对阅读传统书籍持否定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保护经典带来了阻力。正如朱自清在这本书的序中提到“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废止”,但他也指出“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体现出了历史上以朱自清为代表的一些具有眼光的“新文化人”在认识和保护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进步意识和积极态度。因此,朱自清先生编撰了该书。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16年两淮中学(扬州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及哲学系。在大学读书期间开始新诗创作。1920年毕业后曾任教浙江省杭州第一师范、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台州浙江省立第六师范、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等。参加了新潮社、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的积极鼓吹和参与者。1925年受聘清华学校大学部,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曾担任中文系主任、图书馆主任。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抗战期间,任长沙临时大学中文系教授会主席、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主任。1946年返京,任国立清华大学(现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讲授课程包括《国文》《中国新文学研究》《新文艺思潮》《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古今诗选》等,主要开展古代文化研究,涉猎汉字、汉语语法、经史子集、诗文评、小说、歌谣及外国历史文学,著有《荷塘月色》《你我》等。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51岁。 [
在线阅读
文件大小: 3.2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