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河上公,是历史上的隐士,其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成书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但是其姓名生地无人能知。《神仙传》载:“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
河上公亦称“河上丈人”,河上真人,齐地琅琊一带方士,黄老哲学的集大成者,方仙道的开山祖师。河上公修仙得道之处在琅琊 (今琅琊台附近)天台山。对此,东晋葛洪在《嵇中散孤馆遇神》中说:“纪年曰: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后河上公丈人者登山悟道,授徒升仙,仙道始播焉。有嵇康者,师黄老,尚玄学,精于笛,妙于琴,善音律,好仙神。是年尝游天台,观东海日出,赏仙山胜景,访太公故地,瞻仙祖遗踪,见安期先生石屋尚在,河上公坐痕犹存”。
河上公的最主要贡献是为老子的《道德经》作注。
《道德经》,原称《老子》,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
历史上《道德经》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从<老子五千文>到<道德真经>》一文说: “从战国末年,喜黄老刑名之学的韩非撰《解老》、《喻老》,河上公者流用神仙家观点解释《老子》开始,历代注家不绝,各以自己的主观见解来解释和阐发《道德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取舍之间,互有同异”。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由河上公作注的道德真经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称《道德经章句》,为最古的《道德经》注本。
河上公最出名的弟子是北极真人安期生。《史记·乐毅列传》太史公曰:“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根据其传承系统,自河上丈人凡六传至汉初曹参。据此,当生于战国时代,其传承体系亦出自齐地黄老学者。
在线阅读
文件大小: 7.37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