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大道論》
大 道 论
上 篇
【原文】
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①。含阴阳动静之机②,具造化玄微之理③。统无极④生太极。

【注释】
①名:语言、文字对事物进行的描述表达,具有意义上的界定。
②机:这里指发生转换、演变的枢纽,其有“易”的功用。
③理:即永恒不变的法则与规律。
④极:这里富有数学中极坐标原点的含义,主要指事物发生的始点与根本。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无极”、“太极”、“有极”三者,唯“太极”之“极”能作如上解释。而“无极”与“有极”之“极”,当用无限与有限、无始无终与有始有终来理解。

【文译】
所谓“道”,是就它统御并直接参与整个宇宙之内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的功能作用所作的形容性定义。道,其中含有推移阴阳、变换动静的枢纽,具有创造并演化即使是最细微事物的功用及永恒不变的法则与规律。它囊括着无始无终的无极,与由无极所生并且为一切事物发生的根本的太极。
【理解】
这一段对道所下的“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的定义,愚认为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对化生宇宙万物的自然本体精神与能力与其永恒不变的法则与规律所给予的赞颂;一层则是超越相对观念对道演化功能所作的客观描述。例如这里“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生”,并不是就生死之“生”而言的,是就演化的无穷尽而言的,是就永恒而言的。如果就有限时空里,各种事物有发生、有终结而言,例如天体由宇宙尘埃开始发生,最终又化为宇宙尘埃;例如人,从无形生出有形,最终死去又化为无形——这样一种生死现象而论,那么就可以说,道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也统死天、死地、死人、死物。因为道统御一切,所以它主生也主死。
实际上,道是无极,是太极,同样也是有极。比如一个西瓜,西瓜还处于种子态时,是无极;西瓜成了一个圆圆的西瓜,是太极;把西瓜用刀劈成若干块,每个单位块就是有极。在宇宙自然中,道的无极无时无处不存在,道的太极也无时无处不存在,同样道理,道的有极也无时无处不存在。
敝人发现,古人在论道时,常以无极、太极而论,而不认为有极也是道。而有时候,他们又回避不开这个问题。例如《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这其中首先说的道就是无极;无极“生一,一生二”,“一”与“二”似分未分,相对而统一,实际上就是太极;太极“生三,三生万物”就是有极。既然道生了一,又从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所生的当然也就应该还是道,而不是道外之物。故古人又常说“道在人中,人在道中”、“无物非道”。如《老子·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所注也。”就是这个意思。《老子·第五十二章》也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这里的“母”与“子”难道不都是道吗?既然“母”是道,哪有“子”不是道的道理?然而《老子·第四十六章》却认为事物有有道,也有无道。如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在《周易》中,此类的自相矛盾之处也是很多的。例如,《周易》的主体思想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承认了矛盾的相对与统一。应该说,单就阴阳相对关系而言,尊卑、高下、有无、虚实,都在道的范畴之内,都是道。故也承认有天道、地道、人道。并且说:“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系辞下传·第十章》)可见爻、物、文、吉凶都是道。而《系辞上传·第十二章》却又说:“……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既然“爻、物、文、吉凶”都是道,那么“形而上”与“形而下”也都应是道,又有什么“道”与“器”之分呢?
古人对道阐述的自相矛盾,关键是没有将道的无极、太极、有极三者情况分开。他们推崇歌颂的实际是无极、太极之道,即道的根本;他们贬低的所谓“无道”,所谓“器”,所谓“凶、悔”,实际上是有极之道,即道的末端。实际上,在有限时空里,道总是由根本生发,到了末端,再作下一轮的循环演化。如《老子·第二十四章》:“……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就说明了这种循环演化的永恒规律。此中不过在于,古人从修道的实践中得出了一个经验结论,即:时时把握着使自己处于道的根本之上,就不会沦入道的末端再“轮回”。实际上,就道的永恒不变的法则与规律来看,不轮回是没有的现象,道时时刻刻不能没有轮回。因为,无极、太极、有极的共存,也是宇宙自然永恒不变的法则与规律。不过,有限时空在无限时空里的维数是无穷的,是复杂的,是多层次的。以人的生命价值观判断,即有高级的,有低级的,不轮回于同级,便轮回于高级,或是低级。得道人实际上是轮回到了高级的生命时空之中,可以是四维、五维、六维、七维、八维,乃至更多。而一般人却是只轮回到同级(这仅是极少数)或是低级(这是大多数)而已。这里的区别,就在于人能否返归于道的根本,逆用道的法则与规律。
对于道的理解与阐述,这里仅是简而言之,以后将会撰写专著论述。

【原文】

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
【文译】
无极是无法描述表达的,没有想象中的任何定义可下,故不可立言。正由于无极不可立言,所以它是宇宙天地中一切可以立言的事物发生的根源、前奏。太极是可以描述表达的,有其独特的定义,可以立言。正由于太极有了最初可以立言的特征,所以,它就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母亲。因无极才出现有极(注:这里所说有极,不是指趋向末端的有极,而是指可以立言之极),因不可描述表达而转为可以描述表达,因无定义而发生出可以定义,所以就有了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的现象。

【理解】
此段是从哲学的理上来讲无极、太极。然而,理的“有名”、“无名”,又是与客观事物直接关联的,即是对客观事物及现象所作的客观概括表述。
无极为什么不可立言呢?因为它没有声音,没有颜色,没有形象,没有运动,没有始终……总之,没有可以提供给人感官知觉及思维辨知的任何信息。然而正是无极这种“无名”的特征,才是宇宙肇始的根源。我们从万事万物发生的现象可以发现,一切的“有”,都有是从“无”发生而展示的。故欲“有”发生,就必须返归于“无”;故欲“有”不断发生,不断保持,就必须时时不断返归于“无”。这就是修道的理与修道的法。
太极为什么可立言呢?因为它是不可立言的无极酝酿到一定的时候,所发生的最初之有,孕育了声音,孕育了颜色,孕育了形象,孕育了运动,孕育了开端……总之,有了可以提供给人感官知觉及思维可以辨知的信息。这种可提供给人辨知的信息,首先来自古人对外部自然的观察认识,继而来自修道者的功态下自我体悟,最后由身推及万物进行联系观察认识、研究分析,也就加深了这种由识而辨、由辨而知的理解程度。
什么叫“有”呢?广义说,一切可以描述表达的客观事物都叫“有”。“有”,就是可见、可识、可感、可思的一切客观存在。而修道者在修道中所要认识的“有”,所要运用的“有”,除广义外,还有主要的狭义趋向,即特指太极。这个“太极”是在抽象哲学之理所下的定义中所具有的真象真有,客观实存之物,生养万物的根本与肇始——即元气。
元气本来是在无极态中就有的。但由于无极的特征,那时元气也无所谓是什么元气。当无极的聚变感知了它,元气才成为元气。太极元气具有如下特征:
一、元气是静极生动之物,自从生动以后,从此有了动静的循环。
二、按其静极生动之象,表现为真阳;按其动中有静,动而复静之静,表现为真阴;按其动静循环始终遵循自然法则与规律,表现为真阴真阳。总而言之,动为真阳,静为真阴。
三、元气虽然为真有,可感而知,但它们仍然是无声无臭、无形无象的。故对无极,属于真有,而对有光有色、有声有臭、有形有象的有极物质,仍属于无。所以,元气以其太极特征,可称为:先天之后天,后天之先天;先天之真有,后天之假无。
四、元气以其虚涵、中和、周布、细微、密绵的特征与运化功能,特称元气;元气以其作为孕育、造就、维持生命的精华,特又称元精;元气以其知时而动静,顺乎自然,并主宰生命,又是思维运作的载体与根本,特又称元神。而元气、元精、元神三个方面,功能发挥是全息的,但修道者在功态下感知时,可以全息感知,也可以感知到其中一个特征面。
五、元气、元精、元神,三者虽为一物,按其生演过程有着先后顺序:即,聚空生气,聚气生精,聚精生神。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有此“三”齐,才为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母。
《大道论》的开篇两段话,借之《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然这一章后面还有“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段话《大道论》开篇没有借,实则,三丰先生是将这段话全部落实在他的“大道”之“论”中了.
[原文]

今专以人生言之:父母未生之前,一片太虚托诸于穆1,此无极时也。无极为阴静,阴静阳亦静矣。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胎中,此太极之时也。太极为阳动,阳动阴亦动也。自是而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则干道成男,坤道成女矣。故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2混成一物,此即是人身之本也。嗣后而父精藏于肾,女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全,脱离母腹。斯时也,性浑于无识,又以无极伏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气脉舒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浑浑沦沦,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3道。又何修道而不可成道哉!

[注释]

1、于穆:于,通迂,义为广、大。穆,静默、淳和。于穆连用,义为广大无际而静默淳和。
2、男精女血:男精,即男子生殖之精;女血,即女子生殖之卵。
3、之:即到达。

[文译]

现在专以人的生命现象来阐述一下无极与太极的情况:
一个人,当父母还未造就他的生命之前,他的生命就是虚空的。虽说是虚空的,然而也在虚空中存在。这时的存在,既不在父体,也不在母体,而是存在于广大无际静默淳和的宇宙自然本体的太虚状态中,这个状态,因其虚空而不可名状,故称为无极。无极的状态因其没有任何现象发生,是一种虚无静寂,故按有无、动静的相对概念称为阴静。但无极是一切有极发生的本体,故它也蕴含着未来的动与阳的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无极虽为阴静,但这时阴静也包涵了阳的静。所以,在无极态中,阴静阳也静。
当父母施生命于一个人时,父心属阳的真性集注于精,母心属阴的真情集注于卵,精卵随着真阳之性与真阴之情的交感,并借助于性器官的摩合,而发生碰撞交合。就在精卵交合的瞬间,宇宙自然的灵气,也即元气,由无极态感而遂应,静极生动,渗入精卵结合体之中,同时也促成了精卵的最佳结合。这时生命的原始胚胎就处于阴阳动静相合的太极之状。太极相对于无极的阴静状态,就是有了阳动。而在太极状态下,有了阳动,那么相对的阴静也就不是无极态下的寂静,而是动中之静。故而说,太极有了阳动,阴的静也随之而动。从此开始,阴与阳互依互根,循环运转,属阳的刚气与属阴的柔气相互渗透交运,形成了类似自然界天、地、水、火、山、泽、风、雷之间物与候的八卦式周期性运化。由于父母交媾之时,父精母血的阴阳含量及其各自赋予的阴阳信息、能量、物质的基因条件不同,所以在生命孕肓过程中,乾阳偏盛就造就成男性,坤阴偏盛就造就成女性。所以,由此情况可以看出,男女交媾的当初,男女的精与卵混合成的独特结构物,这就是肉体生命的根本、基础。这以后,在胎儿发育的过程中,父精所负载的生命信息藏于肾,母卵所负载的生命信息藏于心,虽二者各分别所藏,但心与肾却有脉相连,浑然一体,随母之呼吸而将气血营养鼓运周身,渐长渐大。到满十个月,先天构造完善,便脱离母体生了出来。婴幼儿时期,人的性是浑朴无识的,这是自然状态。这一自然状态可以认为是无极仍然潜伏于人的心神之中。婴幼儿时期,人的命奠定在趋向生发的基础上,这仍是自然而然。这种自然而然现象可以认为是太极照常参与在生命造化之中,以发挥气的养育作用。太极动而气脉舒畅,但太极动中含无极之静,故元神在气中蕴养,这蕴而不动的元神就称为真性;无极静而心神安逸,但无极静中含太极之动,故元气在神的静态中长养,这动而直养的元气就称为真命。既浑浑沦沦无识无知,又活活泼泼显灵显明,这是孩子全部身心的表现,正可以称得上是天性天命。人如果能一直任这天性来表现,从而恢复自己的天命,这就可称得上达道而得道了。婴孩就是道的体现,我们修道无非是模仿婴孩的标准去做,并没有复杂而神秘的别的法子,还有什么修道而不可以成道的道理呢?

[理解]

人的一生,按相对的先天、后天而论,大致要分出三个先天与后天。第一阶段,父母未造生之前为先天,胎儿在母腹孕育为后天。第二阶段,胎儿在母腹孕育为先天,脱离母体生下地为后天。第三阶段,婴幼儿为先天,器官、思维发育成熟为后天。由先天而后天,这是道生化万物之规律,是自然演化之法则,不可违背。但道之生化万物之规律,由先天而后天,由初始到最终,都是顺乎自然的。而自然万物常表现为,在这个过程的规律中,还存在着不断周期性的类回归。例如植物,年年都遵循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一年到了头,就有一个类回归。例如一些动物,到了冬天就进入冬眠态,来年春天再醒来,这也是生命的自然类回归。顺乎自然的周期性类回归,可使生命完成天年使命,生不为乐,死不知苦。宇宙万物,各有自己的天年大数。天体的天年可以是几千亿年到几百亿年,或者更长;植物类的天年有几月、几年、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者;动物类的天年,据说龟可活到上千年,一般动物则是几十年到几年;微生物中,细菌的寿命,有的只是几秒钟,或者一刹那。但这些天年的长与短都不表示价值意义,纯是自然现象。
人是万物之灵,所以人对生命存留时限赋予了价值意义:长寿比短寿好,对“享尽天年”表现出特别兴趣。然而,就一般情况而言,人的天年大数应该大致是多少?现存的人类中,活到90多岁、100多岁的人有目共睹,大家很羡慕。然而这究竟能否算得上就是他们的天年?回答是未必。过去的历史中,记下了不少人活到150岁以上,200岁,人们对此还可以大致相信——因为许多记载很确切。但这是否也就算是他们的天年?回答照样是未必。在道教、佛教、基督教的文献中,记载人有活到从二百岁一直往上推,推到活有一千多岁的。这些寿命记录就不敢为今天大多数人类所接受了。是人类不能有、不该有、不会有这个天年概数吗?也末必。人这个万物之灵有时也真怪,胆子大起来可以跟天斗,跟地斗,跟人斗就不用说了;胆子小起来时多活几天也不敢抱指望。这恰恰是倒了个过,胆子不该大的他要大——因为天他斗不过,地他斗不过,斗人会反遭人斗;胆子该大的他不敢大——因为人可以活到几百岁、上千岁,甚至更长。
那为什么一般人只活到七八十岁就算长寿,而不能活得更长久呢?这原因就要在我上面说到的那三阶段先天而后天的关系上去找。在前两个阶段的先天而后天情况中,先天生后天,而后天中蕴含着先天,生命时时存在类回归,于是生命呈现着盎盎生机。而到了后一个阶段,尤其在器官、思维发育成熟之后,人们就将这个感官思维先天功能错用了。所谓错用,即不是把感官思维功能用在生命与外部自然的一切对象的和谐相处关系上,利天、利地、利物、利人、利己,而是一切为了利己——尽管存在千差万别的层次,于是“背反律”(此也是道的法则)予以斤斤计较的报复,利己行为便受到天杀、地杀、物杀、人杀:犯淫者伤精,穷思者耗神,过劳者损筋折骨,贪食者伤肠胃,害人者人害,杀人者人杀,破坏自然者遭自然惩罚……所以短寿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现在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是错用生命的背反律生命概数,而非人类的正当天年。如果这个错用的概率是百分之九十——我想大概是差不多的,那么人就还有百分之九十的寿命未能完成。
换句话说,人的生命如果能将无极、太极、有极态时时处于和谐统一,人才能真正享尽天年。而人能将此三者时时处于和谐统一的时期,就在第一第二阶段的先天而后天。那也就是“率天性,以复天命”的时期。
然而我还要说,修道虽说要按婴孩的标准去做,浑浑沦沦,无知无识,率天性,复天命,但是,婴孩是先天的浑沦无知,修道者却是以明白而返归浑沦无知,这两者是大有区别的,这也正是修道而得道的天机奥妙。为什么?因为,婴孩固然能率此天性,以复天命,但婴孩如果不能发育后天灵明知觉,即识神的功能,婴孩则永远是无知无识的。这种无知无识的人是没有用处的。将一个婴孩丢到荒郊里,他准会被饿狼吃掉。所以,维持原始的无知天性,不是人类的需要,因为它不能保障人自我的生存。修道人是以已经具有的灵明知觉去回归天性,这种回归所得的结果是不同的。婴孩的无知天性好比天然矿石;人在后天发育成熟的识神就好比矿石经冶炼而成的铁;修道人将识神去回归天性元神,就如将铁再放进熔炉里煅炼而成钢。前者原始的无知天性仅表现愚朴,而识神回归天性所得的则是圆通大智慧。维持原始天命只能保持一般人所共同质地的肉体,而修道反复煅炼而得的天命则是超质生命体。所以说,修道人因为也是人,他的生命返归方式就必须按照人的生命规律去返归。然而,生人时是母体,修道的生命返归是自体,是借自然以作母体。这种行为就是采盗天机,逆用大道,其所得结果不会使自己再成为婴儿,而是将生命旋入高一级生命形式存在之中。例如蚕,蚕虫的每一次卧眠都是将生命返归无极,经过七次返归,到最后肉虫变成了飞蛾。但蚕是低等生物,大自然让它由虫变成蛾,而蛾产卵所生后代还是蚕虫,它老处在由虫到蛾,由蛾到虫的轮回之中。显然,蚕如果不是自觉地采盗天机,它是不会有生命形式的递进质变。而修道人是自觉地采盗天机,所以旋入的高级生命轮回,生命体就不再是原有生命体,而是聚则成形,散则化气的特殊生命体。
依此看,在进化的人类中,人的性命(也可指寿命)分三种形式存在:一是自然性命,即行为顺应自然,享尽天年,这种现象在上古时代多见,而今天极少,甚或没有。二是反自然性命,即行为不能顺应自然,因而不能尽享天年,反而短寿。这是人类进入所谓文明时期以来的普遍现象。只是其中少数人有所警觉,能做出一些有限的顺应自然的事情,短寿的程度轻微一些。三是再造自然性命,这是修道人从事的工作,大约在一万年前就开始这样做了。但自古以来,由于人的情性缘故,修道人千千万万,得道者如凤毛麟角,故能完成再造自然性命的仙家少之又少。纵笔者今也已铁心向道,然也不知将来是否能得正果,若仍沦入短寿之列,也只能怨自己顽固不化,并非大道远人。
[原文]

奈何灵明日着,知觉日深,血气滋养,岁渐长岁,则七情六欲,万绪千端,昼夜无休息矣。心久动而神渐疲,精多耗而气益惫,生老迫而病死之患成。并且无所滋补1,则疾病频生,而欲长有其生,难矣。
观此生死之道,人以为常,诚为可惜。然其疾病临身,亦有求医调治,望起沉屙,图延岁月者。此时即有求生之心,又何益乎!予2观恶死3之常情,即觅长生之妙术。辛苦数年,得闻仙道。

[注释]

1此:“无所滋补”之“滋补”,非指饮食与药物营养,而是指缺乏先天精气神的补充。
2予:即我,古文中第一人称代词。
3恶死:厌恶死,引申为害怕死。

[文译]

无奈当人步入成年,思维的反应灵敏度一天比一天提高,知觉辨识能力一天比一天加深,随着生理发育的逐渐旺盛与成熟,年龄一年比一年大——也正是这些因素,却造成了人七情六欲的膨胀,私欲需求太多,使得脑筋考虑的事情就如一团乱麻,千绪万端,日夜得不到休息。动脑即动心,心久久不得休息,人的神气也就渐渐疲败亏伤;伤神即伤精,精消耗过大,精的能源——气也就供应不足而显得空虚匮乏。这一情况,不但加速了人的衰老进程,也导致了疾病丛生,使死的隐患早早的促成。并且还因为这时已缺乏先天精气神的补充,身体中这里出现的疾病还未治好,那里的疾病又发生了。身体这种每况愈下的局面已经难以挽回,而想长久的的维持住这个生命,那将是很难的。
我看这种本来以自然而生,却又因人为因素而自找病死的反自然生死逻辑,人们大都漫不经心,习以为常了。这实在是太可惜了!然而,当人们真有疾病到了他身上,他们也是急忙的求医问药,希望早一天消除疾病,恢复健康,更希望活得长久一些。既然由人自造的疾病残害着自己,当你有病又不可救药的时候,这时你即是有求生的希望,又有何益呢?
因为我发现,人们自造疾病的时候,他们并不顾忌,而一旦死亡降临到他们面前,人人都怕死。有鉴于怕死乃是人之常情,我就尽力地去寻求长生的妙术。经过了数年的辛苦,终于得到了仙道的真谛。
按:张三丰所谓“辛苦数年,得闻仙道”,乃指他六十七岁时入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与至道,后数年和光同尘练己于尘世的阶段。按此而论,作此《大道论》时,他尚未入武当修炼大丹,是闻道、知道而尚未得道之时也。此语也证实三丰先生前三十余年周游名山,确未得闻至道。

[理解] 这一段,三丰先生重点指出人错用后天识神之害。
所谓错用识神,就是不正当使用识神。不正当使用识神,就是将识神用在偏极的私欲上。这一后果导致了先天精气神的消耗亏损,而不能补充以保持平衡。精气神三者在先天本是一物,犹如灯火:气为油,精为灯火,神为灯火所发之光芒。在一盏灯里,油是有限的,光亮太强,必然是火大;火大,必然耗油多,耗油快,于是灯灭的时候也就早来。
人如何能正用识神?其实很简单,将错用反过来用即是正用。心由动变为不动,精由耗变为不耗,由无休息变为有休息,由灵明着变为收灵明,由知觉深变为退知觉。观天之道,天地无心;执天之行,淡泊无为。大道不过如此,有何难哉!

[原文]

仙道者,长生之道也,而世人多以异端目之。夫黄老所传,亦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理也,而何诧为异端哉?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圣经1曰:“安而后能虑”,富哉言乎!吾尝论之矣,有如子房公安居下邳,而后能用汉报韩2;诸葛君之安卧南阳,而后能辅蜀伐魏3;李邺候之安养衡山,而后能兴唐灭虏4。他若葛稚川之令勾漏5,赵清源之刺嘉州6,许真君之治旌阳7,是皆道成住世,出仕安民者。彼其心不皆有君父仁义之心哉!

[注释]

1圣经:指圣人的经典著作。此特指孔子之著作。
2“子房公安居下邳,而后能用汉报韩”:引典张良生平事迹。子房公即张良,子房其字,(?—公元前186)西汉初汉朝大臣、高祖谋士、功臣。其先为韩国人,祖与父继韩国五代之相位。秦灭韩后,他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谋刺秦王未中。后即更姓名逃往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于圯上遇黄石公师,数试其诚,乃授以《太公兵法》一篇。秦末,陈涉起义,张良聚众归刘邦,辅佐刘邦夺得天下。“安居下邳”,指张良得《太公兵法》后,静以观时;“用汉报韩”,指张良扶刘邦立汉,统一天下,以此报答故乡韩国。事见《史记·留候世家》。
3“诸葛君之安卧南阳,而后能辅蜀伐魏”:引典三国时期诸葛亮的生平事迹。诸葛君,是对诸葛亮的尊称。“安卧南阳”,指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隐居南阳卧龙岗躬耕之经历;“辅蜀伐魏”,指诸葛亮成为蜀国宰相,与东吴联合,共同抗拒曹魏之历史。
4“李邺候之安养衡山,而后能兴唐灭虏”:此引典未知所指何人。查唐史未细,粗知李氏信黄老、且与兴唐灭虏有关者乃三人,一为唐太宗李世民,二为太宗时卫国公李靖,三为唐玄宗李隆基。暂存疑,待明者鉴之。
5“葛稚川之令勾漏”:引典晋代葛洪之生平事迹。葛洪(284—344),晋代丹阳句容(今属江苏省)人,字稚川,号抱朴子,乃葛玄从孙。幼家贫,耕樵以学,不好荣利,不喜交游。凡寻书问义,不畏千里。尤好神仙导养之法,从师郑隐,习炼丹秘术。晋成帝咸和元年(326)司徒王导召补州主簿,后选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洪固辞不就,以年老欲炼丹,闻交趾出丹砂,乃求为勾漏(今广西北流县东北勾漏山一带)令。遂携子侄行至广州,止罗浮山,炼丹山中。晋康帝建元二年逝。着有《抱朴子内外篇》、《金匮药方》、《神仙传》、《西京杂记》等。(见《中华道教大辞典》)
6“赵清源之刺嘉州”:引典赵昱生平事迹。赵昱,东晋时蜀人。隐居修行于青城山,道行显彰,隋文帝时,拜为嘉阳(即嘉州)太守。时值隋乱,遂隐遁不知所终。宋徽宗追封为“清源妙道真君”。《青城山志》有载。(见《中华道教大辞典》)
7“许真君之治旌阳”:引典许逊生平事迹。许逊,晋代高阳人,久居豫章(今南昌)。字敬之。中年从吴猛学道,博通经史,隐于西山,尽传吴猛、丁义神方秘法。太康初(280)复出,曾为旌阳(今湖北枝江县,一说为四川德阳县)县令。有政绩,吏民悦服。后人以其官职称许旌阳。后见晋室纷乱,弃官拜谌母为师,得太上灵宝净明法。被道教净明教、闾山派尊为开山祖师。着有《灵剑子》及《石函记》等。(见《中华道教大辞典》)

[文译]

所谓仙道,其实就是长生之道,而通常人们却将它视之为怪诞之学。实际上,黄帝、老子这一学派所传的仙道学问,亦与儒学所宣扬的“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完全一致,而为何要将它视为非正统的怪诞之学呢?儒家讲“正心修身”,道家同样讲“正心修身”。因为,人能够修正身心,那么先天的真精真神就会汇聚于身心之中,大智慧大慈悲也会由身心中表现。圣人的著作中说:“只有心意的安定平静,而后才会产生大智慧的谋略。”这话是极其富有内涵啊!我经常对历史上一些人物进行评论,认为,例如汉代的张良先生,他当时因为能安隐下邳,所以以后才会以扶兴汉邦而达到报答故韩之愿望;三国时的诸葛亮先生,只因能安隐于南阳卧龙岗,而后才会有辅助蜀国联吴抗曹的三国鼎立;李邺候只因当时能安养衡山,以后才能兴唐灭虏。其它还比如说,晋代的葛洪至于当勾漏县令,赵昱至于作嘉州太守,许逊至于任旌阳县令,他们都有很出色的政绩,其缘故就在于他们皆是修道大家,是成就了大道而住世济世的,所以出仕便能安民。他们的心不也跟其它儒家一样,都是怀着君臣父子、仁义道德么!

[理解]

三丰先生此段对历史人物的述评,旨在说明仙道不是脱离社会现实的,仙道的作用同样可以参与政治,治理国家。
纵观历史,三皇五帝时,皆以仙家之大道治世,纵帝王也为“民日用而不知”;故亦无“仙道”之名。后大道废,仁义出,故仙道归隐。以隐,乃有“仙道”之名。仙道之所以隐,是世人心灵浑朴的时代已经过去,对私欲的贪婪图求已难以遏制。在这样的世风环境里,原本“民日用”之道,要获得它,那就需要和世俗观念作斗争。斗争行为与过程就称之为修炼。不让世人觉察,有时要有意躲避,这就成了隐。
在封建时代里,私欲最贪婪的,通常集中体现在统治阶级身上。要他们遵道而行,无为而治,那是很艰难的。故而历代仙道家们看到,既然大道不能普行,你参与政治也是白搭,充其量是自找麻烦,自惹祸患,于是常高隐不出。
儒家思想,自孔孟始,是将大道之学明白地引入治世之中,使之条理化、规范化、具体化。孔子周游列国说道,尽管未能达到目的,但其以道修身治世的思想,终于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推崇。虽后世以“儒”立名,实则道也。孔子之不隐,非不欲隐,志在入世炼己。孔子多次问道于老子,是深知炼己之难的,故明知游说之难,甘作丧家之犬。此举正在于炼己以穷理尽性。孔子未死而先知,成道之一验也。孔子之死,非常人之死,乃证道之一验也。此段隐情,世俗少知。
老子云:“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此非谓大道可废也。乃言大道不被世人遵行而废弃一旁,方后人们才动起脑筋想起仁义的办法,去规范人们的行为。大道主宰万物,何废之有?历来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而已。一个漫长的封建时代,也并非大道一直被人废弃。若真废弃,何有至今文明之延续?故一部历史中,大道始终贯穿于其中,无非隐隐显显而已。君王昏庸,道在隐地;君王清明,道在显处。故道家入世,观时以动,当隐则隐,当显则显。又有时隐时显,又有文显人隐,种种不一。此为道家超越世俗的真正圆通大智慧。
三丰先生所列举的人物,言其“道成住世”,此“道成”之谓,非指得完仙道之金丹圆果,乃指大道用于治世的理与法。得大道之理法,“治大国若烹小鲜”。以此之义,谓之道成。古之大隐门中,高师传弟子,亦因人施教,有治国安民、领兵兴邦之才干者,教之以政治、军事本领;有经商之能者,教之以经济利民之本;有侠肝义胆者,教之以打富济贫、匡扶正义之武技;有慈善仁悲者,教之以丹药、针灸、草木单方之术;有思敏口利者,教之以游说传道之术。他如行符法者,嗣科仪者,苦修者,叫化者,皆是视其根器分类而传。此所谓宗者一道而已,教者万法可变。弟子们入世炼己纯熟,或早示口诀,或临时再示口诀,只需一年半载或三年五年,即可得证大道。
仙道本为教人做一个彻底的真善美之人,故古之得道之人被称为真人、至人。怎奈凡俗之人凡念凡观太重,对修道之人无思无欲无为的修为方式竟置以不可思议,故而视为异端。此亦天下一大悲哀,一大变态,正反相颠也!
[原文]

孔子鄙隐怪,孟子拒杨墨1。隐也者,乃谶纬说2、封禅书3之类;怪也者,乃微生高、陈仲子4之类。仙家不然也。长春朝对5,皆仁民爱物之言;希夷归山6,怀耿合清高之致。何隐怪之有哉?杨子为我,墨子薄亲,仙家不尔7也。三千功行,济人利世为先。资8二十四孝9,吴猛{10}、丁兰{11}皆仙客。又何杨墨之同哉?

[注释]

1杨墨:乃杨朱与墨翟二人的合称。杨朱、墨翟均为战国时哲学家,二人代表两种不同哲学观。杨朱,生卒年不详。《庄子》、《吕氏春秋》又称他为“杨子”、“阳生”,无著作传世。据《孟子》、《庄子》、《韩非子》、《淮南子》等书记载,他的思想主要是“贵生”,极端的利己主义,“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反对墨家的“兼爱”和儒家的“有为”。其学说在战国时颇为流行。墨翟,即墨子(约公元前468—约前376),鲁国人。不满孔子的学说,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政治思想,并主张“尚贤”而薄亲。其学派最早发生与儒家争辩,故在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显学”。至西汉中期,墨家渐趋衰落。(见《常用哲学名词词典》)
2谶纬说:谶,即巫师、方士制作的一种预言隐语,多为诗体,据说可以预测吉凶。后被宗教时而借用。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以示吉凶程度。纬,是对“经典”而言,是方士化的儒生用阴阳、星象、灾异来解释、演绎、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谶纬之学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河图洛书传说,盛行于两汉。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讲解“五经”同异,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使谶纬具有国家法典的地位,从而使儒学神学化,成为东汉一代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神学。(见《常用哲学名词词典》、《中国文化史词典》)
3封禅书:封禅,是战国时代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之中的泰山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其理论依据是天地人相应,天有主星,地有镇山,人间有帝王,其间与阴阳五行、鬼神、气运有着内在联系。登泰山设坛祭天曰“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其祭地曰“禅”。封神仪式使用的祈祷词档则曰“封禅书”。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封禅最早始于伏牺氏以前的时期,后时断时续,有时废绝达一千多年,不同时代的不同帝王,为了不同的需要,选择封禅的地方也不尽一致,所祭上帝也不一。历史上,封禅的泛滥,成了统治阶段为了达到长久统治而愚弄百姓的惯用手段,也成为方士谄媚帝王骗取私利的手段。
4微生高、陈仲子:其人其事不详。按三丰先生所指,乃惯用巫术骗人之流。
5长春朝对:引典道教北七真之一邱处机生平事迹。邱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1148—1227),金朝登州栖霞(今属山东省)人。王重阳之弟子,因于陇州龙门山(今陕西宝鸡)潜修七年得道,成为全真教龙门派创始人。兴定四年(1220),元太祖遣使往迎,偕弟子尹志平、李志常、宋德芳等18人从莱州出发,行程万里,历时二年,到达西域大雪山,见太祖成吉思汗。太祖问道,首以“清静仁慈,少杀戮,减嗜欲”为对。太祖大喜,赐号“神仙”、“大宗师”。由于此次朝对,使元朝统一中国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汉族人民的镇压迫害,故道教史又称此为“一言止杀”。
6希夷归山:引典道士陈抟的生平事迹。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东)人。其出生年代记载不一。按其卒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享年118岁的史家共认之说,出生当在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陈于唐长兴年间(930—933)赴京赶考,屡试不取,遂厌仕入道,先隐武当山凡达三十多年,晚年移居华山。陈抟于五代末,曾预言赵匡胤、赵光义、柴荣皆有天子之相,后果皆言中。后来周世宗柴荣即位,诏留陈抟于京,赐以美女,不从,求还山。世宗乃赐号“白云先生”放还。“希夷归山”便指此事。
7尔:代词,相当于“然”、“同”、“是”。“仙家不尔”,即“仙家不然”、“仙家不同于此”。
8资:通假字,相当于“至”、“至于”。
9二十四孝:封建社会所宣扬的二十四位尽孝的典型人物:虞舜、汉文帝、曾参、闵损、仲由、董永、郯子、江革、陆绩、唐夫人、吴猛、王祥、郭巨、杨香、朱寿昌、庾黔、老莱子、蔡顺、黄香、姜诗、王褒、丁兰、孟宗、黄庭坚。他们的孝行还被刻画为“二十四孝图”在民间广为传播。
{10}吴猛:“二十四孝”人物之一,晋代豫章人。传说他自幼即孝敬双亲,夏天他身上有蚊虫叮咬而不肯驱赶,唯恐蚊虫去叮咬父母。后有同乡人丁义授以神方,常于刮风时渡江,以白羽扇划江,江水劈开见底,行如旱路。观者无不称奇。后有江州刺史庾亮慕名问疾,吴猛言其术尽命将终,请买棺服以葬。后过几日果然死去。未及大殓,而尸体忽不见,人谓成仙而去。
{11}丁兰:“二十四孝”人物之一,后汉河内人。少丧母,乃以木刻母像敬于家中,侍奉礼拜如生前。有邻居张叔,酒醉而骂丁母之像,并以木杖击打丁母之像。丁兰还家,见状气极,奋击张叔。因触刑律被狱吏拘捕。临别母像,行礼拜辞,母像为之流泪。后亦仙去。

[文译]

孔子极鄙视“隐”与“怪”一类的人物及社会现象,孟子竭力批判杨朱与墨翟两家的学说及其社会思潮。但孔子鄙视的“隐”之类,乃是指那些抽签算卦搞占卜的,和那些借用天地鬼神的力量编造祭祀文词和仪式,从事法术活动,而愚弄帝王和老百姓的人,和由此产生的社会迷信活动风气。孔子鄙视的“怪”之类,是指像微生高、陈仲子那些人,他们不相信人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把一切都视为很神秘,行为近似于神经质。
而仙家绝对是不能和“隐”“怪”之流同日而语的。邱长春真人率弟子不远万里到雪山与元太祖在朝廷里论道,讲的都是有关怎样施仁德于人民,怎样珍惜社会财富的政治道理;陈抟老先生不愿在周世宗那里享受荣华富贵,而执意回华山隐潜,这也是极清高淡泊的高尚情操。仙家的这些行为和表现,无论其方式如何,也都是积极的人生观、现实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人生态度,哪里有半点孔子所鄙视的“隐”“怪”成分呢!
杨朱的学说是极端的利己主义,墨子的学说走向另一个极端,连人生该奉行的正当家庭人伦观念也丢弃掉了,仙家和他们这些思想观念也是绝对不相同的。仙家的修炼过程,要讲究积累三千功行,这三千功行中,最首要的就是济人利世。这是世人几乎都难以做到的大公无私。至于说到世人无不视为典范的古今“二十四孝”,他们之中的吴猛和丁兰都是仙家人物。仙家不是薄亲的,他们对亲人的爱心超过常人(按:不过,仙家对亲人的爱不是私爱,而是公爱,以爱天下人之心爱亲人,以爱亲人之心而爱天下人)。由此又可看出,杨朱之“为我”,墨翟之“薄亲”,他们怎能同仙家相比呢!

[理解]

三丰先生这一段话,是接上段世人多将仙道误视为异端而继续辨证的。这两段列举的事例与人物,都旨在说明仙家并不是如凡夫俗子所认为的出世而不入世。仙家的入世即出世,仙家的出世亦入世。然而仙家的入世出世观与凡夫俗子的认识和理解是截然不同的。仙家的入世,不是入庸俗的世,而是以天人合一的观念高境界入世。仙家的出世,不是出现实的世,而是超脱庸俗的世。
仙家入世思想,与普通儒家思想并没有根本矛盾与区别,即都讲“仁民爱物”、“大公无私”,但其方法上却有根本的区别。儒家的方式显得太有为而执着。比如,某个时代社会坏风气难以扭转,某位帝王昏庸无道,致使再好的政治策略在这时期都极难推行。而迂腐的儒家不识时务,硬要去推行他的政治纲领。结果,没人听他的,反倒把他性命也搭出去了。仙家持无为顺自然之态度,社会呼唤真善美的时候,他就应时出山了;清明的帝王执政时,迫切而真诚需要他参政议政时,他就应时露面了。反之他就隐起来,或居深山潜养,或混入社会下层民间做好事,而绝不为政治作无谓的牺牲。这就是仙家的大圆通、大智慧。比儒家一心一意要谋个官当,以施展理想中的事业而沥尽心血要棋高一着。当然,这一点是绝不会被凡俗之人所能理解的,故而视为异端。
仙家的入世与出世还有另一层内涵,即为了修炼,在特定的时期要入世炼己,以完成明心见性的基础功夫;在特定的时期又要出世养气,以完成大丹的修炼。后者往往要选择仙山福地,深山密林,远避人世,形同槁木,经历凡夫俗子不堪忍受之苦。成道后游度人间,因其言行举止、生活方式常与凡俗之人大相径庭,又因具有常人难以理解的特异功能,故而又易为凡俗之人视为异端。
可以说,仙家混杂于庙观职业宗教信徒中,其最主要用意是为选择庙观清静之环境,以利于修炼,也有利于借助便利条件研究理论,著书立说,和选择合适弟子传道。因为这层关系,历来庙观的职业教徒当然也就与仙家之修炼发生着千丝万缕之联系。所以,一个在庙道士,他很可能是个道家人物,但他也可能是个与道家不沾边的纯粹职业宗教信徒。道教是派生于道家的,但已形成规范化宗教形式的道教并不能代表道家。但历来,这个界限难以被人们剖析认识,也是造成误见误解的原因。故当代仙学巨子陈撄宁先生竭力倡导,要把仙学“从道教的躯壳中分解出来,专弘仙学,不说宗教”。他认为如果不这样,当“宗教迷信有一日被科学打倒之后,而仙学亦随之而倒,被人一律嗤为迷信”。(见《仙学解秘?道家养生秘序》田诚阳之“代序”〈大连出版社1991年出版〉)由此也可以看出,道家的仙学与宗教是毫无关系的,宗教不过是能为仙学的实践提供特定优越的环境和条件而已。
[原文]

孔曰“求志”,孟曰“尚志”。问为何“志”?曰“仁义”而已矣。仁属木,木中藏火,大抵是化育光明之用,乃曰仁。义属金,金中生水,大抵是裁制流通之用,乃曰义。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金木交并,水火交养。故尝隐居求志,高尚其志,而后汞铅生,丹道凝。志包仁义汞铅,而兼金木水火之象,求之尚之者,诚意为之。意志合而五行全,大道之事备矣。故孔孟当日只癖1隐怪杨墨,而未闻攘斥佛老2。

[注释]

1癖:亦可作“辟”,动词,摒除,排除、驳斥之义。
2佛老:佛,即佛家;老,本指老子,这里指承袭黄帝、老子、庄子思想的道家。

[文译]

孔子经常强调“求志”,孟子经常强调“尚志”。要追究他们追求、崇尚的“志”是什么,这个回答不外是“仁义”二字而已。在儒家的学说里,仁、义、礼、智、信五常,与金、木、水、火、土五行有内在联系。仁属五行之木,木虽为木,但它暗藏着火的功能作用。大致也就因为木可生火,火能化育出光明,所以就将“志”的一个侧面称为“仁”。义属五行之金,金虽为金,但金中可以生水,水有输布流通滋养之作用。从这个功用内涵讲,所以就将“志”的另一个侧面称为“义”。仙家的汞铅,就是性命、神气,实际上也就是养“仁义”的种子。仙家的修炼,就是要蓄养、提炼可以显施“仁义”的生命种子,在特定阶段,不使五常分用,不使五行分开,而使金木交并,水火交养,把它们紧密地团聚起来。所以,为达此目的,就需要经常地隐居修炼,以求得这“仁义”不分的“志”,继而升华其“志”。只有当这个“志”圆满了,壮旺了,炉火纯青了,而后性命的汞铅也就得以新生,丹道就可由此造就完成。
“志”包含着仁义“汞铅”,因而身兼金木水火四象。要追求崇尚并获得“志”,必须通过“诚意”的努力才行。“诚意”在五行为土,土可以统御五行,所以,“意”与“志”合,五行都会齐全而团聚,修炼大道与成就大道的条件也就由此而具备。
正由于仙家的宗旨与儒家的学说并没有矛盾分歧,故而无论孔子和孟子,他们当时只批驳“隐怪”与“杨墨”这一类的社会现象与社会思潮,而从来没有听说他们批驳佛家和道家的学说。

[理解]

儒家的学说,追朔到孔孟那里,也乃天人性命之学。他们所讲的身心性命之修养,乃是处处面对社会生活之现实,尤其直接参与到政治之中,故其学尤显。实际上,其身心性命修养的宗趣与仙家无二。儒家至圣孔老夫子,当年曾多次问道于老子,对老子之博学、之道德、之修养,曾发出“其犹龙也”之感慨,由此又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求志之心,由此有理由认定,孔孟先儒的学说,是老庄学说在入世修炼上的一个重大阐发,丰富了后世道家的修炼内涵。但儒家与仙家也确实存在有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儒家的修养虽在纲领上贯彻性命兼修,而在实际上,由于偏重于入世,所以也就只能偏重于修心修性,宁损己以利人,故而命的实际保养效应较差。而仙家无论从纲领上到实践上则始终贯彻性命双修,以无为态入世,而重在于入世中超凡入圣,利人利己,不以损己(损己之精气神)而利人;此外,仙家还有特定阶段的出世隐修,于大静大定中完成性命合一的大丹功夫,以得长生久视。所以说,仙家比之儒家,在生命的留存期限上、形式上、质量上、功能上,都是一种层次上的大超越,大升华。比如上学,儒家只到性命学问的高中毕业就因步阻不能再前了,而仙家则还能接着上大学,考研究生,当博士,直造最高境界。二者的深浅区别不是理论与原则的区别,而是实践中的形式和条件所导致。就吾门所传袭之历史,三丰祖师受之火龙真人,火龙真人受之陈抟老祖,这一脉都继承有孔孟秘传的性命之学。元代时江西的净明派,也同样得到了孔孟性命之学的秘传,黄元吉先生即为典型代表人物。儒家所言性命,仙家所言汞铅,其内涵是一致的。而孔孟之著作,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传》等,和老子的《道德经》一样,都是公开讲论天人之大道。原则上讲论天人之大道,而实际的具体修炼心法与次第火候,都是口传心授的,都是既不能也无法公开的。
正因为孔孟之学是上承黄老之学,而侧重于入世之发挥的显学,根本的原则上合于道学(不妨下一定义:儒学为道学的入世、治世之学),且又具有与仙家在相关层次上的性命修炼内涵的相同,所以孔孟只批驳隐怪杨墨,而不排斥佛老。这里也指出,佛学的本质与老庄之学的本质相一致。至于佛学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内部发生理论分化,有些已与释迦的宗旨不尽相同,那则是另一回事。
在本段之中,三丰先生正是披露了儒家性命之学的奥秘。儒家尚求仁、义、礼、智、信之“五志”或称“五常”,也是从天人相应的五行观念出发的。“仁”,其表现根自人的真善美本性、天性,五行属木,五脏属肝,在精神体现为魂。木可生火,火为心,心主神。故肝养心,心养神,外在真诚表露为“礼”。“义”,其反映为人的真善美本命、天命,五行属金,五脏属肺,在精神上体现为魄。金能生水,水为肾,肾主精。故肺养肾,肾蓄精,外在真诚表露为“智”。在五行中,“仁”包含魂、神、汞、性的一面,“义”包含魄、精、铅、命的一面,而“志”则是包容了魂魄、精神、汞铅、性命的。从五行讲,它相容着金、木、水、火四象。而性命修养之学,单具四像是不完善的,欲“求志”也是不具备条件的,而必须要有“诚意”来求,来综合。“诚意”即“真意”,在五行属土,五脏居脾。有了“诚意”的参与,四行的代表“志”与土的“意”相合,五行也就齐全而能相合。在外的五志,隐退于五脏,五脏之五行之气相合,凝结为先天真元一气,这就是性命的种子,仁义的种子,仙家称之为大丹。功夫修到五行攒簇,完成大道修炼的基础条件当然也就完全具备了。

大道修炼总是须“穷理”才能“尽性”。前人以阴阳说、以五行说、以卦说、以万物说、以天地说,种种之说,不过在于使人明理。理明了,修炼就会自然而然循序渐进,其方法却是至简至易,并不需要你在功态中人为地进行什么五行攒簇,只是一个顺应自然就完事。若不能穷理,你即不知何为自然,怎样顺应,当然也就谈不上能够入门了。

[原文]

唐宋以来,乃有韩朱二贤1力癖二氏2 。诸大儒和之,群小儒拾起唾余,以求附尾3。究竟癖着何处?反今世尊,含笑太上。长叹小儒辈,不过徒吹滥竽,未必有韩朱之识见也!何言之?韩朱之癖二氏者,癖其非佛非老之流,非癖真学佛老者也。不然,昌黎诗集4,往来赠答,又何以极多二氏之人?如送张道士5有诗,送大颠6有诗,送惠师7、灵师8皆有诗。或以为借人发议,故于惠师云:“吾疾游惰者,怜子愚且淳。”9于灵师亦云:“方将敛之道,且欲冠其颠。”{10}似讥之矣。然何以于张道士尽无贬词,于大颠师全无诮语?盖此二师者乃真仙真佛之徒。张仙以尚书不用而归真,颠佛以聪明般若{11}而通禅,虽昌黎也不能下手排之,肆口毁之也。且其家又生韩湘仙伯{12},“雪拥蓝关”{13},盖已远来者之,非凡人也。朱子少年亦尝出入二氏,盖因不得其门而入,为二氏之匪徒{14}所迷,故疑其虚无荒诞,空寂渺茫,回头症牾{15}耳。迨其晚年学博,又爱读《参同契》{16},并云《参同》之书,本不为明易{17},盖借此寓其进退行持之候耳。更与人书云:“近者道间不挟他书,殆得默玩参同,是更津津然,以仙道为有味也。”然则韩朱二贤,特癖其非佛非老之流,非癖真学佛老者也。否则,前后一身,自相矛盾,则二贤亦可笑也。

[注释]

1韩朱:指韩愈、朱熹。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是唐朝具有影响的儒家代表人物。其文学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着世。朱熹(1130——1200),字符晦,一字仲晦,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寓居建阳。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在历史上,与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并称为“程朱学派”,在明清两代被奉为正宗儒学。生平著作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词集注》等。
2二氏:指释迦弁尼和老子,这里代指佛道二家的思想学说。
3附尾:比喻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追随。
4昌黎诗集:即韩愈的诗集。
5张道士:其人其事不详。
6大颠:唐代僧人,又称大颠和尚,姓杨氏。初居罗浮山,后归潮阳灵山。韩愈言其聪明识道理,能外形骸,以理自胜,因与往来。造其庐,留衣服为别。(见《中国人名大辞典》)
7惠师:其人其事不详。
8灵师:其人其事不详。
9“吾疾游惰者,怜子愚且淳”:句意为:“我最讨厌那些到处走游,不务正业,好吃懒做,光靠耍嘴皮子混日光的和尚。你虽然也是其中的一位,但比起他们也算愚朴老诚的,着实令人同情可怜。”
{10}“方将敛之道,且欲冠其颠”:颠即巅。句意为:“你刚刚说你们修的道是淡泊无为,贵隐不贵显,但你的实际行为又马上表现出对私欲的贪求毫无顾忌,不但隐不住,甚至显示到最高最极处。”
{11}般若:佛教名词。亦作“波若”、“钵罗若”等,意译为“智慧”、“智”、“慧”、“明”等。(见《宗教词典》)
{12}韩湘仙伯:即韩湘,字清夫,唐朝南阳(今属河南)人。韩愈之侄。一说为族侄,一说为侄孙。自幼落拓嗜酒;谈吐玄机锋利,尤喜言神仙事。后得吕洞宾点度,得道成仙。成为民间广为知晓的“八仙”之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二有载。
{13}“雪拥蓝关”:引典于韩湘与韩愈的故事。《青琐高议》记云:“湘字清夫,愈癙。落魄不羁。自云能开顷刻之花。尝于愈前聚土覆盆,良久现碧花二朵,叶间有小金字云:“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愈不晓诗意,湘曰:‘事久可验’。后愈贬潮阳,中途遇雪,湘忽冒雪而来。曰:‘忆花上句乎?乃今日事也。’”朱子《考异》云:“《酉阳杂俎》亦载是事。独不载湘名。然愈逸诗有《徐州赠族癙》云:‘击门者谁子,问言乃吾宗。自言有奇术,探妙知天工。’意若指是事。”(见《中国人名大辞典》)
{14}匪徒:指挂羊头卖狗肉之类。匪,并非土匪之匪,乃旁门邪道之喻。
{15}症牾:兽类以头角相互抵触碰撞而争斗。此喻反击。症即抵的异体字。牾音五。
{16}《参同契》:即《周易参同契》之简称,东汉魏伯阳撰,分上中下三篇,以《周易》象数学原理论述修丹之道。被后世道教丹派传人视为“丹经之祖”、“万古丹经王”。
{17}易:此指推算预测吉凶祸福之术。
[文译]

唐宋以来,只有韩愈和朱熹两位贤士竭力批驳佛道两家的思想学说。自从他们的论战发起之后,一些水平高的儒士们争相应和,而一大群水平极低的小儒生们则拾起他们口中流下的涎唾,跟着起哄,以求附炎趋势而沾沾大学问家的光。但他们这么起劲的批驳佛老之学,到底批驳倒了佛老两家学说的哪些地方呢?如今佛老之学反倒在社会上普遍受到尊崇,作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恐怕为此正在暗暗地微笑得意哩!
我经常对那些水平极低的小儒辈们感到哀叹。他们不过只是些滥竽充数的知识分子,未必有像韩愈、朱熹那样的博学广识和深明的见解。为什么这样说?韩朱二人之批驳的佛老学说,实际只是批驳那些并非佛家、也非道家的一类人的思想言行,并没有批驳真正研究佛学、道学的实践实。不然的话,我们可以看看韩愈先生的《昌黎诗集》,其中那么多的的往来赠答,为什么其中又多是给佛道二家之人的?例如,送张道士有诗,送大颠和尚也有诗,送惠师、灵师也都有诗。当然,韩愈先生的赠答诗,常常可能有借对象而发议论的地方。例如他给惠师的诗中,有这么两句:“吾疾游惰者,怜子愚且淳。”这意思是说,他最讨厌那些到处游方,不务正业,单靠耍嘴皮子过日子,好吃懒做的和尚道士,而你惠师虽是其中一位,比起那些,却算得愚朴老诚的了。他给灵师的赠答诗也曾有这么两句:“方将敛之道,且欲冠其颠。”这意思是说,你灵师口中说的是清心寡欲,收敛神气,百般设法隐居,而看你的行为,对私欲的贪求几乎无所顾忌,登峰造极。这些似乎都是讥讽的语气。然而他给张道士的诗,为什么没有一点贬低的语句;他给大颠和尚的诗为什么没有一句讥诮的语气?原因就在于,张道士和大颠这两位大师都是真仙真佛的门中人。张道士曾以辞去尚书的官职不当而归隐修真,大颠和尚以他的聪明智慧而潜心研究实践佛学禅境,就是最爱挑剔的学问家韩昌黎先生也不能下手排斥,随便的谤毁。还不说韩家还出了韩湘这样一位大仙家。人们大都还记得“雪拥蓝关”这个典故:韩愈官贬潮阳,至蓝关忽遇大雪而阻,这时韩湘冒雪来见。正应了他少年隐示给韩愈的两句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湘这时已得道,是从神秘的地方突然而至的,并不是一般凡人的行止。
就说朱熹吧,他在少年时代也曾学过佛学过道。然而他缺乏明师指点,始终未能入门,又被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佛道二家的旁门之徒所愚弄,所以就怀疑佛道二家的学说与修为是虚无荒诞,空寂渺茫。于是就反过来竭力批驳佛道二家。但是,等他到了晚年,学问渊博了,竟又爱钻研起《周易参同契》来。并且还认为《周易参同契》这部书,原来不是用来搞预测占卜的,只是借“易”之象数原理暗寓内丹修炼的进退行持火候。并且还在给人的书信中谈到,“近来我所从事的学问研究不掺杂别的书,几乎全部用于专心静意地评味《周易参同契》,越深入越感到仙道修炼的津津有味。”
由此已可清楚地看出,韩愈和朱熹,他们所竭力批驳的只是非“佛”非“老”的旁门左道之类,并非批驳真正从事佛老研究与实践的人。否则,他们前前后后都是一个人,又批佛老,又信佛老,岂不是自相矛盾。如果真自相矛盾,那么这两位大贤士也是可笑的。

[理解]

三丰先生这一段文与前一段文,意思是连续的。他列举了前有孔孟,后有韩朱这一批具有巨大影响的儒家人物,他们对于佛道两家的思想学说以及修炼行为,其态度都是客观公正的,与其非但没有矛盾,相反极为亲和。此在于说明,儒释道的目的都在于深求与获得天人间的真理,真理是令人信服的,真理也是批驳不倒的。
三丰先生议论韩朱二贤一生中对佛老两家之学前贬后褒,或有贬有褒,认为此是“特癖其非佛非老之流,非癖真学佛老者也”。并认为如果他们真是前贬后褒,既贬又褒,那就是“前后一身,自相矛盾”。愚以为这倒不一定。韩朱二儒,并非生下来就是圣人,对事物的认识甄别需有一个过程。当他们未认识佛老之真理时,驳贬必为真实的。然当他们认识到真佛真老的学问确为真理时,褒赞也就出于必然。故此“前后一身,自相矛盾”,也并不是什么矛盾,并不可笑。反倒令人值得可敬可佩。这与自古至今一些人,对仙学既不研究,又不实践,一听“仙学”二字,一说到“人体特异功能”,就视为异端邪说,闭着眼睛竭力谩骂,把自己标榜为一派正经,其学问与道德的真假,善恶、美丑,一鉴既明。
[原文]

予也不才,窃1尝学览百家,理踪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而仙家特称为道门,是更以道自任者也。复何言哉!
平允论之曰:儒也者,行道济时也;佛也者,悟道觉世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各讲各的好处,合讲合的好处,何必口舌是非哉!夫道者,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孔子隐诸罕言,仙家畅言之,喻言之。字样多而道义微,故人不知耳。

[注释]

1窃:谦词,义即私自、私下,只表示个人。

[文译]

我并没有什么才学,只是个人经常学习了一些诸子百家的知识,在真理上追随儒释道三教,并认为三教的本质都是同此一个大道。可以说,儒家离了这个大道的真理,他就不会成就为真正的儒;佛家离了这个大道真理,他就不会成就为真正的佛;仙家离了这个大道的真理,他就不会成就为真正的仙。而仙家特别的将自己的学派称为道门,是更以大道真理的弘扬为己任。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客观公正地讲,儒家之所以形成儒家的特征,就在于他们运用道参与现实的社会政治治理;佛家之所以形成佛家的特征就在于以他们对道的亲心的体悟去感化人们的相应觉悟;仙家之所以形成仙家的特征,就在于他们以身心所获得的道及道能去济世度人。三教从人生处世不同的价值观而言,各有各的好处;三教从探索人生处世的真理而言,也具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追求与完成人的真善美。由此而言,何必口舌是非,非要说哪家高哪家低,哪家好哪家差呢?说起来,一个“道”,无非就是通过将天人之间的本质规律弄清楚,搞明白,使人的心性通融于这本质规律,使整体生命达到尽善尽美而已。
关于大道的奥秘,孔子领悟得是很细微的。但他在他生平的著述里,对大道修炼的火候细微统通避而不谈,即使有时涉及到了,也是用一些哲学术语作一些隐示。而仙家则不然,他们的论着全部是畅言大道修炼的。当然,这种畅言往往用的都是隐喻的方式。例如,同一种情况往往借用很多不同的事物现象(或抽象的数理,或具象的事物)来比喻,其中涉及到了最具体细微的内容。由于仙家将朴实的大道作了无穷无尽的借代和掩饰,故而人们一般都不知道其中到底包含了多少奥秘。

[理解]

愚以为,三丰先生此段对儒释道三教所作的评论,确如他言,是“平允论之”。愚常以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从他们开始在地球上直立而生存下来,其生存方式首先就是多元化的:住在河边的吃鱼,住在丛林中的吃果子,住在深山里的吃野兽,住在沼泽地带的啃草根。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有了精神追求,这追求同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爱热闹的要群居,爱清静的想独处。群居的人就有群居的事,于是农业、手工业、商贸、交通、工业、文化、科技、经济、军事、政治、外交……一切一切的事业也便产生出现了。既然面对这种人类生存的现实,也就应该有人类的智者研究出参与治理的方法,以便使群居的人类生活质量更加提高,生活秩序更趋和谐。也正由于如此,人类才有了探索天人本质规律的需求,于是宗教与哲学也就相应出现,产生,发展。于是东方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就产生了儒教、佛教和道教(注意,此指儒释道的学说教化之教,非指其后形成的宗教)和其它教。这也是人类精神多元化需求的一个表征。
人类虽有精神需求的多元化表征,但其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在各自的一元中探索天人间的带有普遍规律的真理。以道家名词,可权且、勉强将之称为“道”。由于人类都住在同一个地球上,相对而言的同一时空,从宏观事物到微观事物,给予人类的皆是大同小异之影响,所以,绝大多数人类都处在进化轨迹的相近尺度之中,并受同一的宇宙本质规律同步统御、同步演化、同步开悟。所以,文明人类在于“道”的认识上、觉悟上,虽然“元”的侧重不同,但“道理”都是相同的。因而可以讲,仙道也能治世,儒理也可成佛,佛性可以造仙。只要将一个个围墙拆除,处处皆通。不拆围墙,围墙内也可各念各的经,各唱各的调罢了。
记得数年前愚与一友论道,他奚举一个笑话,说是某书将一个图案印颠倒了,倒被一个不知缘故的学道者琢磨来琢磨去,发现了修道玄机。吾友视此人愚不可及,故而举例以哂之。愚闻后看法则不然,恰认为此人极有悟性。孰不知,道贯天宇宏微,何处不道?皇帝的金冠上有道,茅坑的蛆身上也有道。既如此,何处不得开悟?甚而说,你要修仙道,你将现代的企业管理知识仔细读一读,定能从中找到修炼的玄机和次第火候功夫。不然,老子为何称之“民日用而不知”?
佛门有一则故事:神秀有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认为禅当渐悟。而慧能却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认为禅当顿悟。从弘忍到佛门后人,都以为慧能境界高了一箸。依愚之见未必尽然。神秀的渐悟必能导致顿悟,慧能的顿悟亦盖由渐悟而来。渐悟是质在量上的积累,顿悟是质在量变基础上的飞跃升华。没有质的量变,决不会有质的突变,这也是道的不移规律。没有一位佛、一位仙不是经修炼而成;没有一位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的灵感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来。不久前愚曾收到一位读者的来稿,他亦作一偈曰:“身非菩提树,心何明镜台,不用勤拂拭,处处惹尘埃。”愚将此偈示与前说之道友,又被他嘲笑一通。愚便不再作答。此达道之语也,不识如此,复何能与语哉!
三丰先生此段讲到了“孔子隐诸罕言”,指孔子深谙内丹修炼之法,恐是近代儒门难以晓知,故断难相信之事。不过,它却是千真万确之事实。此仅例举二例。其一,清?黄元吉先生在其《乐育堂语录》卷三中引用孔子的弟子子贡的话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按说在孔子在著作里,谈天道、谈性命的地方很多,读者都能见到,为什么却说“不可得而闻”呢?原来,孔子的文章里谈天道、谈性命,那都只是从宏观上讲论大道理,具体细微的修炼方法他却从来没有明讲。为什么?黄先生讲,“是知丹诀,关乎功德心性,不易语也”。孔子有弟子三千,对其施行的大都是仁义道德的普及教育;贤弟子只有七十二人,这才可以传给他们一些实修的功夫。纵然如此,真正能传薪的,也只有颜回等为数极少的几人。这正谓“大道不传匪人”,只有大器方可承受大道。故儒门之修身养性之法,仅从文章表面义去理解,得之粗者多。历代多数儒士们顶多知道个“心斋”、“坐忘”,其细微功夫得之者少。但得之者少,倒也毕竟未断薪传。其二,在今北派太极拳赵堡太极拳传人中,保存有一首“张三丰承留”的五言诗句,它记载了张三丰承传太极丹功(包括太极拳)的历史源流。诗句曰:“天地即乾坤,伏牺为人祖,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丹。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授之至予来,字着宣平许,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虚灵能德明,理令气形具,万载永长春,心兮存真迹。三教无两家,统言皆太极,洁然塞而通,方正千年立。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水火既济焉,愿至戎字毕。”(注:原文末“戎毕字”,显然为误抄。)这首五首诗句揭开了历史的一个重要奥秘,即儒门内丹修炼的秘传情况。它说明,远在伏牺画八卦的时代,太极内丹修炼就有了薪传,孔子和孟子都得到了这一真传秘传。张三丰言他得传源于许宣平。实际上,张三丰的老师是火龙真人,火龙真人的老师是陈抟。张三丰说得传于许宣平,许是唐代人,这当然是言他这一派的承传嫡系,指许宣平这一派丹道也从儒门接有薪传。
无独有偶,黄元吉这一派丹法,也早得传于儒门。
黄元吉(1271—?)最早嗣薪于元时西山净明教。该教除其宗教法外,其修炼理论宗之儒家,并与道、释融通。故与李道纯之“中派”极具共性。又因为黄元吉先生在古代修炼家中,是少有的一位成道后又复出公开度世的神秘人物,他于清道咸年间的复出,提倡“守中”之修炼法要,后人也将他列为“中派”人物。然而,黄氏的丹法与张三丰的丹法在理论上是极其相同的。这说明他们在薪传的源头上是一致的。也有理由相信,他们之间可能发生过修炼理法上的交流,故具有共识。
当然,我们说黄、张二家的丹法,曾嗣薪于儒家,但决不等于说他们未得道门正传。恰恰是他们这一派,是在沿袭道家内丹法的基础上,又承接了儒家的真传,并借鉴了佛理。但反过来,追本溯源而论,无论道或儒,在“道”的源头上都是一致的。只是儒门由于处世的需要,在“道”的阐解上发展了许多与道家义同而名称不同的术语而已。
儒道两家的修炼问题,由于历代隐秘传承之故,许多源流线索是后人弄不清的。对此问题,愚以为,确能说清当然最好不过,若确无法说清,我们这些后人只须认理识法也就行了,重在修炼得其大道足矣,其它都是次要的。

[原文]

人由天地而育,亦由父母而生。顺而用之,则鼻祖耳孙嗣续而成。逆而用之,则真仙上圣亦接踵而出。同其理也。
《悟真篇》云:“修身之事1,不拘男女。此金丹大药2,虽愚昧野人,得之立登仙位。”不拘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也。又须洞晓阴阳,深参造化,察其真伪,得阴阳之正气,觅铅汞之真宗,方能换骨长生,居不夜之天,玩长春之影,与天地同久,日月同明。此正大丈夫分内事也。
至于旁门邪径,御女采阴3,服炼三黄4,烧饵八石5,是旁门无功也。又有以按摩导引6、吐纳呵嘘7、修服药草8为养生之方者,虽能暂去其疾,难逃老衰命尽,而被达人耻笑也。

[注释]

1修身之事:指内丹养生之功夫修炼。
2金丹大药:指神气合一凝聚成的先天一气。
3御女采阴:指房中性交养生术。男子在与女子性交时,采吸女子阴气以补身中之阳。此房中方术甚多。
4服炼三黄:三黄,即外丹黄白术常用的黄色石药:雄黄、雌黄、硫黄。此泛指药石外丹。
5烧饵八石:八石,即外丹术常用的八种药石。不同的外丹方采用的“八石”各有不同,如《太古土兑经?序》指“朱、汞、硼、硇、硝、盐、矾、胆”;《孙真人丹经》指“曾青、空青、石胆、砒霜、硇砂、白盐、白矾、牙硝”。此亦泛指药石外丹。
6按摩导引:指注重于肉体锻炼的各种动功,有的偏重于局部锻炼,有的是整体锻炼。
7吐纳呵嘘:指注重于运用口鼻呼吸气息之出入、频率和发声调节的各种功法。
8修服药草:用中草药单方或复方炮制后经常服用,用以祛疾、补气、美容、辟谷,以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文译]

人,从根本上说,都是由大自然产生并养育的;而从后天传承关系而言,也是由父母所生的。但总的来说,人无论由自然天地所生,或由父母所生,从无到有,其中存在着一个生命的根蒂和基因。这个生命的根蒂和基因,顺其自然的发展使用,那么有鼻子有眼的人类就会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繁殖下去;若将这个生命的根蒂和基因逆其自然发展的来路返归回去使用,那么超常人的仙真大圣就会不断被造就出来。这个生命的根蒂和基因,顺用也罢,逆用也罢,道理是相同的。
《悟真篇》中说:“内丹修炼的事,是不分男女都可从事的。内丹术所指的金丹大药,即是愚昧和贫贱的下民,只要得到了它,都能很快成为超常人的仙真。”由此可见,人不分贵贱贤愚,也不分老弱病衰或少壮康健,只要坚持不懈、一心一意去行让人不察觉的功德,体现仁慈、悲悯、忠孝、信诚的真心与品行,当他把做人应该做到的尽善尽美都做到了,那么,他与所追求的仙道也就自然不会远了。当然,修人道与修仙道还是各有不同的。当步入仙道修炼时,又必须要彻底地把阴阳的道理及现象弄清楚。一方面要从自然现象中去认识体悟阴阳,另一方面要从身心功境中的反应变化中去认识体悟阴阳。因为这两者虽分内外,却都属于自然造化。只有深入地参与,才能辨察出真假。能辨察真假,就会去伪存真,得阴阳之正气,寻精气神之真宗。这样才会脱胎换骨,长生不死,才会有永远虚灵光明的身心境界。到那时,你就会品味生命永葆青春的景象,生命也就会与天地一样长久,与日月一样光明。可见修道正是有志有勇的大丈夫责无旁贷的事业。
至于那些旁门邪道,例如从事御女采阴的房中术,以及利用烧炼药石外丹而服食,以图达到益寿延年和飞升成仙,这都是由于这些旁门的人,他们没有修炼大道的坚强意志和信心,只好妄图借助外物来完成。还有那些以按摩导引而只注重形体锻炼的动功,以吐纳呵嘘为方法调节口鼻呼吸之息,或以发声调节五脏功能的运气法,以及炮制中草药剂服食以为养生的方法者,虽然能够暂时消除疾患,恢复健康,但最终难以逃脱衰老与死亡的归宿。这一些,对于深明大道、潜心于大道修炼实践的人们来说,都是不屑一顾的,并为他们痴迷于小术小法而感到羞耻可笑。

[理解]

此段文章,三丰先生讲了三个关键问题:一是“顺为凡,逆为仙”的现象,二是人道与仙道的关系;三是大道与旁门歪道的区别。
关于“顺为凡,逆为仙”的现象,三丰先生仅言二者“同其理”,但此“理”是什么,他未明言。实际上,他所说的“同其理”之“理”,也就是先天之气的运化规律。“顺为凡”,是先天元气自无而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无极而太极,由太极到有极的生化轮回现象及规律;“逆为仙”,则是由后天返先天,由有极返无极而生太极,并维持太极之象。也就是由万物归三,三归二,二合一。即将生命返归到原生的起始点上,接受自然再造化。“顺为凡”的现象人们司空见惯,不足为奇,惟“逆为仙”这一生命返归后的生命再生,并由此产生的超原质生命现象,乃是生命科学的奥秘。它不可以任何人造的试验品去进行试验,也不可以任何仪器进行测试。体悟验证它,只能靠修道者的生命体去作试验,解释它则只可以借助自然界某些生物的特异演化现象作参照。
宇宙之道只有一个。然宇宙自然生育出不同的万物,万物之不同生存形式也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后天之道。故天有天道,地有地道,兽有兽道,人有人道。如果我们说,人是由兽进化而来的,这其间必定有着一个变异飞跃升华的阶段。但我们可以肯定,只有当时全于兽道之兽,方有条件进化为人——因为这种兽一定是兽类中真善美的兽。仙家比人又进化了一个层次。故仙家由人进化为仙的实践认定,人欲修成仙,就必须全于人道,成为人类中真善美的人。这个真善美,就是指真善美的身与心,性与命,道与德,神与气的结合。此两者只要某一方面有缺陷,就不能算全于人道,故也不能具备步入仙道的条件。由此可以说,修仙并非难事,而做一个真善美的完人却是难事。所以自古以来得道成仙者少,都是由于做不好完人的人太多之故。
我是奉行大道的人,我也指责旁门歪道。但我所指责的旁门歪道,与三丰先生在此段文章所划的界线有不尽然之处。我觉得,人类这个大群体中,对于生命价值观的取向是存在多元形态的。所以,生命价值观的多元化取向也就该是合理的。我们希望人人都修仙,都成仙,这实在太好不过。但实际上它不可能。例如人人都想上学学文化,但有人读完小学就学不进去了,有人读完中学就学不进去了。上大学,考取研究生,当博士的,只能是少数。你能埋怨为什么大家都不当博士么?所以,御女采阴也罢,烧炼三黄八石服食也罢,修服药草也罢,按摩导引也罢,吐纳呵嘘也罢,他们总是还有养生愿望,养生追求,养生行为。作为“全于人道”的过程来说,其中的小法小术或也可不失为一种有效之手段。只要利人利己,我看都值得欢迎,也应该宽容。不必视为被讽刺的旁门邪径。而真正的旁门邪径应该是那些以妖言怪术骗人害人之类,是那些打着正道的招牌引人误入歧途之类。故我认为,有善良愿望和行为,却不能引人入于上道、大道,此属于旁门;具险恶狡诈之用心,利一己之私,害他人之身心,此方属于歪道邪径。此真伪不辨,敌友不分,就会使仙道陷于孤立无援局势,可不慎乎!
【原文】
伯端翁①云:“闭息一法,若能忘机绝念,亦可入定出神。”奈何精气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有迁徙之苦②。更有进气补血③,名为抽添接命之术者,亦能避疾延年,保身健体。若欲服食,养就胎仙,必不能也。其他旁门邪径,乃实为吾道之异端也,何足道!
【注释】
①伯端翁:即宋代紫阳真人张伯端。
②三丰先生引张伯端“闭息一法”一段文,非张伯端原文,乃取其大意。此段乃《悟真篇》“自序”中句,原文为“其中惟闭息一法,如能忘机绝虑,即与二乘坐禅颇同。若勤而行之,可以入定出神。奈何精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长用迁徙之法,既未得金汞迫还之道,又岂能回阳换骨,白日而升天哉!”又,其中“闭息”之法,指单纯地去除念虑,大静大定,以达到外呼吸断绝之功夫。
③进气补血:愚以为此指男女房中双修之法。此与“御女采战”大为不同,属正法。
【文译】
张伯端老仙翁在《悟真篇》中曾说过:“闭息”一法,也算得采取的方法之一。这种功夫若能做到无人无物无我的忘机绝念地步,也能由于静定而修出圆满的灵神。无奈就是这种精气神没有经过锻炼,仍然属于阴神;再就是这种功夫也不能使肉体得到运炼,因此肉体就坚固不起来,还会病衰而死亡。这样阴神只好离开原来的肉体再去寄生。如此要经过若干次的寄生阶段,才能最后完道。这就不免存在不断的“搬迁”麻烦。还有一种男女双修的进气补血功夫,称得上“抽添接命”之术。用这种方式确也能够祛病延年,保身健体。但要想服食大丹而养就胎仙成为仙真,它必然不能胜任。上述这两种方法,虽然都稍显逊色,但总还称得上是正道,而其他的旁门邪径,都是与我们所行的道大相径庭的,何必挂齿呢?
【理解】
此段是接前段的议论,谈到大道中的下乘正法。如“闭息”之法,它“正”就正在大定大静上,之也是修炼金丹大道始终不可少的功夫。但它的缺点是神气分离,身心两家。故以一身之修为无法完成正果。而“进气补血”的“抽添延命”之术,此乃为年老气衰之人而设,有修补命基之功。气壮精足之人,是无须做此步功夫的。它所能达到的效益,故也不是上乘境界与深层功夫。张三丰先生认为,既然连这些尚属正法的功夫还只是低等的,其他别的也只能算旁门小术,不能入大道之列。愚对此种认识上段已有详论,此不赘述。
【原文】
或者谓:人之生死皆有数定,岂有违天数而逃死者?独不思福自我求,命自我造,阴骘①可以延年。学长生者只要以阴功为体,金丹为用,则天数亦可逃也。伏维我太上道祖、列圣高真,施好生之心,广度人之愿,宏开玄教②,秘授仙方,名曰金丹。原始要终,因此尽露天机,大泄玄奥。其中行持妙用,三候③二关④,九琴⑤九剑⑥,药材⑦法器⑧,火候⑨符章⑩,悉已敷衍备。各宜详究诸经,以还其性命之本。
【注释】
①阴骘:阴,即暗默;骘,即静定之明德。文义为默默地施德。《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
②玄教:老子《道德经》称“道”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故“玄”为“道”之代名词。古人称宣扬大道真理的教化为之玄教。
③三候:内丹家将功态下先天元气由初发、微弱到壮旺的三个阶段发展情况称为三候,即初候、二候、三候。候有消息的意思。
④二关:此不知定指为何。依愚领会,多有泛指之义。如上凝神、下闭精可称二关;入玄牝之门、丹药产生可称二关;子进阳火、午退阴符可称二关;内阴阳相合为初关,人之阴阳与天之阳相合为二关。故不可著文字相。
⑤九琴:九者阳也,琴者和也。九琴喻极阳极和之身心之境。
⑥九剑:九者阳也,剑者气也。九剑喻盛阳之气。合上“九琴九剑”,即谓纯阳中和之气,得大丹之象。
⑦药材:概括讲,有先天后天两般药材。以后天讲,指凡神、凡气、凡精;以先天讲,指元神、元气、元精。后天之凡为矿材,先天之元为真药材。又可以神、气或精、神喻之。内丹常借汞铅比喻。
⑧法器:法即方法要领,器即肉体之身。以己之肉身施修炼之功,故肉身称法器。而成道后的肉身则称为法身。内养家也有将进行肉体易筋锻炼而特制的器具如木槌、石袋等称为法器者。总之,这里不是指宗教科仪所用之法器。
⑨火候:指周天运转过程中所应把握的神与息的调节手段及幅度。有文、武、沐浴、封固之不同。
⑩符章:指对真消息处理之章法,亦即火候之辅说。
【文译】
或者人们会这样说:人的生死都是有天道的规律所决定了的,怎么可能违背天道已所决定了的规律,而逃脱掉死亡呢?这样的提问,是他们惟独没有去思索这么一种现象,那就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幸福完全可以由自己去追求获得,生命也完全可以由自己再造。只要能像天道那样默默施用正大光明的德性,生命就可以无限延长。由此可以说,学长生之道的人,只要能以默行功德作为根本,再以修炼的金丹为其效用,那么,天道给人一生所已决定的生死规律的限制,也是能够完全逃脱的。
我们应当伏首拜谢金丹大道的弘扬者们,像老子这位至高至尊的道祖,以及历代修成上道的圣真们,惟有得益于他们行施好生之心,广大度人的志愿,宏开大道的宣传教育,在这其中又秘密传授再造新生命的方法,借用外丹烧炼的情况,称之为“金丹”功夫。其中,从开始到终了,一步一步的方法要领,都因为大慈大悲的意愿而讲得非常具体细致,把极为奥妙的内容都全部泄露了,没有一点保密的。这包括其中的“三候二关”、“九琴九剑”、“药材法器”、“火候符章”等,在他们传下来的口诀里,涵盖极全极细。希望各位后学者能够详细研究历代各家的丹经,以追寻我们性命的先天本元,成就金丹大道。
【理解】
此一段从“阴功”、“金丹”之体用,指明学仙道养生可以逃脱天数而不死。诚然,此为仙家实证之言,不是信口胡说或推想臆造。但这里确没有从理论上予以说清。为什么“只要以阴功为体,金丹为用,则天数亦可逃”。在愚看来,仙道之所以可超脱生死,打破既定“天数”,理论在于:一、道是宇宙自然化生万物的本体,并主宰自然万物,其中又包含着永恒不变的法则与规律。故而,得其道,也就成为化生万物的本体,主宰万物,并反映永恒不变的法则与规律。既然已从万物中超脱出来,合同于道,再没有由生而死的形式演化了,当然就可以逃出原来作为被化生的人所必须被接受的“天数”制约。二、地球上有无数生灵,为什么唯有人敢于自信地逃脱天数呢?因为,人之所以为人,而与别的低等生命不同,就在于,大自然造化他们时,为他们安排了可以不断进化的头脑。这“头脑”道家称之为“神”,是由“心”而生的。实际上,“神”在万物中是普存的,只是自然造化万物,万物各自的“神”在道之本体上是一致的,但各自的先天密码组合形式是不同的。这好比现代人造出的不同功能型机器人,都安装有电脑,都使用电,但其功能级别却各不相同,故而高智能机器人可以担承并胜任多种且复杂的工作,低智能机器人仅可担承单项或简单工作。大自然所造人的“神”,从而保证了他们在进化的相当阶段,可以观察自然,思索自然,领悟自然,和效法自然,合同于自然。这就是人为什么可以通过修炼逃脱天数,而别的生灵却不能的原因。三、人欲逃脱天数,必须经过修炼。这是因为,一个原本的自然人,先天之道已经给他预先编排好了生命由始到终的过渡程序。作为一个生命层次序列的生命,这是自然规律,固而无法违背,无法逃脱。但是,如果当他发现并认识了这种规律对于生命所设计的层次性,并由此找到了规律的源头,从而将生命与规律源头发生衔接,那么,从此以后的生命就不会再受层次性规律的制约。如果仙家能够谦虚一些地说,修炼得道的仙真可能并不是宇宙自然中最高智能的生灵,也可能不会是真正永恒不灭的生灵(愚曾这样分析过,人类成员中,如果在五万年或者一万年以前曾经有人得道活到今天,他也只有五万岁或一万岁,未来仍是漫长的,他怎么能断定是永恒不灭呢?一个星球存在一百亿年或二百亿年,也还是要归于毁灭,仙真真能与日月地球相比吗?这总还是未知数,不能下永恒不灭的结论,而只能是理论上的假设而已),那么,他们可能就是作了生命层次的超越,进入了更高级的一种生命层次。从这种生命层次超脱的意义上讲,他们的确是逃脱了天数。由此又可看出,尽管天道赋予了人类可以超越原有生命层次的可能性,但如果人类成员不去作主观的努力,不去进行超脱于常人生存形式之外的艰苦修炼,他就不可能逃脱天数,只有与常人生存形式彻底决裂,全身心合于道,才会真正逃脱天数。故而历来因为学道人到了某种层次某种阶段,无法与常人生存形式彻底决裂,所以就导致了学道者多如牛毛,成道者仅如凤毛麟角的现象。这里所说的学道者与常人所施行为之不同,也就是《道德经》所言“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之不同。其实也就是有欲无欲、为私为公的不同。四、所谓学长生者当以“阴功为体”,是指学道人要将全部身心合于道,这种合道过程如果就是功,那么修道人的全部生活过程都是功。功使人合于道,道也就从修道人身心上体现德。道对于修道人显示的德,就是先天本元的回归、积聚、再升华,此先天本元就被称为“金丹”。大自然从无到有造就了地球,在地球自然中,最不变质的那就是金子。故而仙家将先天本元称为金丹。所以,有“阴功为体”,就会炼成“金丹”,有了“金丹”,道的功能就会无穷地显示,这就是“金丹为用”。故得道体与致道用是一致的。
【原文】
予论虽俗,义理最美,所谓真实不虚也。倘得者无所猜疑,庶可以行持下手,虽不遇明师好友,得遇此书,即如师友在前,自能顿悟无上也。较诸行世丹经,悉合一理,罔不洞澈,实属苦海之慈航,指迷之智烛。虽日行之惟艰,然勿畏难而苟安也。
再有进箴者,身抱金丹之后,即宜高隐洞天,深藏福地,勿以黄白卖弄朝廷,为方士之先导。隐显度世,以待天符,白日飞升,不露圭角,此方为无上上品真人,历万劫而不坏者也。后来同志,玩之鉴之。
(李西月)按:长篇巨观,首探大道之源,而讲生人之理,与人生老病之故,引彼回头向道,修正治平,如古来英雄神仙,身名两树,忠孝两全,非同杨墨隐怪,使人知此道亦儒道也。养汞培铅,无异乎居仁由义。韩朱辟二氏,只辟二氏之假徒,更为通论。外扫旁门邪径,一归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道,振聋发聩之洪响,经天纬地之大文。
[文译]

我的议论虽然俗气了些,但其道理与意义表达却是出于最美好的愿望,这就是谁都可以理解的:真人不说假话。如果有谁得到了我的言论,他必须不持怀疑态度,才能按照我说的法子去修持。即是他遇不到名师和颇有见地的道友,只要遇到我这书,他就跟有名师与道友在身旁一样,自然会很快理解无上大道的真理正法。我的书与行世的其它各种丹经,道理上是一致的,只要人们好好去研究分析,进行比较,会发现我的书讲述是最彻底最明白的。非我自夸,它实在称得上是救人于苦海的慈善船,是指引愚昧人不致迷失方向的智慧烛光。虽说修炼大道是相当艰苦的,然而千万不要畏难而苟且偷安。不经过艰难磨炼,又怎会轻易获得成功的呢?
我还要进一步告诫后来的修道者,当你的内丹修炼成功之后,应当到名山洞府深深地隐藏起来,不要以外丹黄白术向朝廷中卖弄,而充当那些旁门左道方士巫师之类,急于卖弄于朝廷而又缺乏真本领真胆量的先行替罪羊。只能根据世情的变化,该隐则隐,该显则显,默默与社会作些有功德的事,一方面继续养气葆真,以等待大自然造化的圆满信息来到,就可以自日飞升成仙了。修道者只有从来不丝毫显露自己在修道,这才称得上是最上品的真人资格,这也才能保障他以后纵然经历的劫难再多,也丝毫无损于生命。我这些话希望后来的同道们去细细品味鉴别。
(李西月)按:三丰先生用洋洋洒洒的长篇文章和渊博的学识,首家进行对大道本源的阐解评论,其次又谈到人的生成之理,以及人一生的衰老与疾病发生的缘故,此正在于引导那些迷茫错行人生的人回头向道,以便将自己不正不平的身心修治到平正状态。例如他引证古来那些先行济世而成为人们心目中崇拜的忠臣义士,而后修炼得道的神仙,强调和实践的是身名两树,忠孝两全。不脱离社会现实,不违背人伦常情。这些与杨、墨、隐、怪都是截然不同的。这在于使人们明白,仙家奉行的大道同儒家宣扬的真理都是一致的。仙家“养汞培铅”,与儒家“居仁由义”,并没有相异之处。书中讲到韩愈和朱熹批驳佛老之学,只是批驳挂羊头卖狗肉的假佛老之学,这种看法是极为说得通的。另外,他又竭力扫除旁门邪道,其意在于要使人们都一心归于“穷理尽性,以致于命”的大道真理上。先生的言论可称得上是振聋发聩的洪钟之警鸣,也是经天纬地的大手笔。

[理解]

每一个自认为已经掌握真理的人,他所宣扬真理,总想要别人不再加以思索,尽管照办为最好。在他以为:我已把真理弄清楚了,何必再让你们经历一番艰难探索呢?此番真心善意是可以理解的。如三丰先生在这里说“倘得者,无所猜疑,庶可行持下手”,这也实在是拳拳之心。而实际上,每一个欲探索真理的人,他又决不肯随意对前人的理论人云亦云而盲从。你说的是天大的真理,在他未经过思索与实践过程的再认识、再论证,他是不肯轻易听信的。这在于,真理虽是一个,但历来因为人们的智愚存在一定的差别,社会实践的领域有广狭之分,再加上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方法差异,还有心地的善恶不同,因而对真理所下结论也就必然有所不同。即存在真真理与假真理之区别。后人如果不经再认识、再论证,就难以辨别这些真假。一如我本人,早年即得《张三丰先生全集》。那时对道家仙学不甚了解,虽看过一遍又一遍,觉得言之有理,但又觉得未免显得玄妙难测。故不敢断定其真伪个中。后来随着练功实践的深入,又广泛涉猎诸家丹经,对不懂的地方或向人求教,或默思细悟一通,加上功夫过程的步步证验,这才对丹经的真伪有了辨别能力。回头再读三丰先生之著述,方知确为真者不虚。如果当时见三丰先生“倘得之,无所猜疑”句,我就无所猜疑,那是断断不可的。况且,古人讲大道,说丹法,一是常有隐语包含其中,再是所用哲学术语、名词,随着时代更迭,已多不被人理解。后人若不追本溯源,详加考研,必定不知其义。所以,这一切,都需要经后人再认识、再论证。故本人决不主张后人的盲从。即我对各丹经所作之注评,后人也有再评议之资格。
三丰先生在篇末还进一步强调,“身抱金丹之后,即宜高隐洞天,深藏福地,勿以黄白卖弄朝廷”,这也是婆心之语。古代仙家中,历来有独专外丹者,有独专内丹者,也有内外丹两兼者。惟外丹一道因有点石成金之用,古来常被修内丹者借为道财。但也有道者因得此术,遂按捺不住显示之心,卖弄于朝廷,以求宠赏,后来都因烧炼失误而不成或因朝廷嫉妒而获罪杀头。自秦汉以来,这些例子很多。就是三丰先生也曾接触过这种事例。他当年曾将外丹术传与沈万三,沈万三以此成为巨富,遂被明太祖一再索财。索而不尽,遂借名治以重罪发配云南。这都是前车之鉴,故三丰先生再三告诫。
中 篇

[原文]

天地之间,至灵至贵者人也;最忙最速者时也;可大可久者金丹也。惜人多溺于功名富贵场中,爱欲恩情之中,狼贪不已,蛾扑何休?一朝大限1临身,斯时悔之何及!惟其甘分待终就死而已。谁知有长生不老之方,谁悟有金丹灵药之妙?诚可惜矣!

[注释]

1大限:即生命留存最大极限。全句指死亡临头。

[文译]

在我们生存的自然空间里,最具智慧、最高级的那就是人;不停流动而且最快的那就是时间;可以成为最大并且最永久的,那就是修炼所成的金丹。顶可惜的是,人往往会沉溺于功名富贵的竞争场和享乐场之中,会深陷于性爱与亲情以及恩仇的情感之中,对私欲几乎像狼见食一样贪婪无止,这种像飞蛾扑灯自找灭亡的人生行为到什么时候能够终止呢?有朝一日,死亡降临到面前,到此时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惟有甘愿接受命运的摆布,等待死亡的宣判而已。有谁去了解人世间还有长生不老之方,有谁去寻思天下还有金丹灵药的奥妙?这实在太可惜了哇!

[理解]

开篇三句话,点明主题,唤醒世人向道。首句“至灵至贵者人”,在于提示,人是万物之灵,所以人能够认识人天大道,能够效法自然。次句“最忙最速者时”,并不是向人们讨论时间的性质,而是指人的一生太短暂,提请世人珍惜生命,同时珍惜生命中的有限时间。末句“可大可久者金丹”,是表意的落实点。三句相连在于说,智慧的人能认识大道,生命如此短暂,那么人就应该以大道之理去修炼金丹,这才能使短暂的生命改变为永久的生命。
接下来是感叹,世人总是把私欲放在主要位置,其结果也就遭致私欲带来的恶果报应:加速生命终结。其实古圣先贤已经为人类找到了超脱生死的方法,但是世人大多不能觉悟,不主动去寻求这些方法,甘愿自趋灭亡,这是实在令人可惜的事。
此开篇语理明,情真,意切。我想,凡学道人读此,当深悟之,细省之,可作长鸣之警钟。

[原文] 此金丹灵药,非世间之所无,非天上之不可得者,只在于同类中求之,乃生身固有之物也。简而且易,至近非遥。余尝有金丹赋1,记之极朗。迄今追忆其中段云:“夫造金丹者,始则,借乾坤为玄牝2,学造化于阴阳3。识二八之相当4,知坎离之互藏5。候金气之满足6,听水潮之汪洋。7继则,看铅花于癸后8,玩月夕于庚方9。制刀圭于片晌{10},罢龙虎之战场{11}。唤金公而归舍,配玉女而入房{12}。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先儒曰:“圣人不言易,以滋人之惑。亦未尝言难,以阻人之进。”若人用意追求,殷勤修炼,自必入圣超凡,长登寿域,永享无穷之乐也,岂小补哉!且人于功名富贵,亦有备极劳苦,而后可成者。若以劳苦之心,易而为修炼之心,将见九还到手,万劫存神。以比功名富贵,孰短孰长耶?

[注释]

1赋:文体名称。散文体,多对仗句,有韵押。
2借乾坤为玄牝:乾坤,即广义的宇宙自然。无极,虚空,混沌。玄牝,即化生万物的根本,具有母性。老子《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在内丹术中,“借乾坤”为体,即是使身心返归于无极虚空状态,无极而生太极,太极动而万物始生,故无极而太极即是“玄牝”。玄牝现象,即先天一阳生也。
3学造化于阴阳:大自然造化万物,惟一阴一阳相推相演而已,惟不变的道主宰其中而已。故《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内丹术下手,先以无极而得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从此一阴一阳往来运转,循环不已。至此时,修道者听其自然造化,任其阴阳鼓荡,故言“学造化于阴阳”。
4识二八之相当:二八者,旧时一斤之数,即十六两。古代制度量衡,皆借阴阳之数,十六两即阴八阳八两两相当,也如初八月象阳一半阴一半。此句接前句,言虽任其阴阳造化,但也要在练功中能做到把握调节,不使阴阳偏极,方可得阴阳相当。故“识”即把握之喻。
5知坎离之互藏:坎离者,为乾坤交合后的产物,在八卦、五行中皆属水火,比之人身,喻精与神。坎者精水,离者神火。在先天,精神合一,故无坎离之分。在后天,神居上,精居下,坎离水火相分。然而,先天生后天,神火中有真阴,精水中含真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知此理,当以神火下照精水,使真阴现,感而真阳产,方谓得药。故言“知坎离之互藏”。又喻功中神恋于气,气包于神。
6候金气之满足:金气者,为精化之气也,即先天真阳之气。内丹术称后天凡精为矿,炼精化气,即矿中生金。金气即为炼丹之真药物。但若用此药,必待其壮旺升以化神。否则即药嫩不可用。
7听水潮之汪洋:比喻丹田精气满足壮旺之动象。与前句相联。有金气之满足,也必有水潮之汪洋。此时只须静而守之,累以积之。
8看铅花于癸后:铅在内丹术中比喻元精之气。又曰真铅。铅花,比喻刚刚萌发之元精元气。癸,即五行之“壬癸水”代称,此指肾中凡精。炼精而得气,故言铅花生于癸后。看,即指火候把握,以待时搬运河车。
9玩月夕于庚方:月夕,即一个月的末期,月亮隐而不现。庚方,即西方。月亮每月末由庚方隐,每月初又由庚方现。此指内丹运炼的周天过程,阳气由丹田而生,由微而着,经周天运转后复归丹田存养,以待下一轮周天运转。此运转过程一半天然,一半人为,处于有为无为之间,故言“玩”。
{10}制刀圭于片响:刀圭,本是古代量衡药物的一种最小单位也最精确的量具。它的名义本由外丹术而来而后引入内丹术。“圭”字为二“土”合成,“土”在五行中居中央之位,调养五行。二“土”分戊分己,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在内丹术中,戊己二土有几种比喻:一种指后天识神中所藏先天元神为己土,属真阴,而后天凡精中所藏先天元气为戊土,属真阳。一种指自家元神为己土,而天地间真灵之神为戊土。还有将功态下坐镇的真意为己土。总之,戊己合即为刀圭制成。“制刀圭”的过程即“修”的过程。对一般人而言,此步功夫最为艰难。然而,只要不畏艰难,扶正阴阳,制成刀圭也就在片刻功夫中完成。一得永得。以后的保守功夫即“炼”即“养”。
{11}罢龙虎之战场:内丹术中,龙既为元神,又为真性;虎既为元精,又为元气和真情。元神为真阴,元精元气为真阳。龙虎交媾,即真阴真阳交合。交合过程颇有一番美妙景象,不可尽言。阴阳交合后一派安和,此谓“罢龙虎之战场”,当行沐浴温养之功。
{12}唤金公而归舍,配玉女而入房:金公即元气,玉女即元神。归舍,入房,仍是交媾之义。此二句是龙虎交媾的另一种比喻。此中能“唤”能“配”者,名为黄婆,实喻真意。
[文译]

这种可使人长生不老的金丹灵药,并非世上缺乏,也并非高在天上而不可得。只要在我们同类的人中,无论是你身中、我身中、他身中,随时随处都可找到。实际上,它就是造就和生养我们生命的固有的东西。说起来要找到它,那是太简单又太容易,近的很,而根本并不遥远。我以前存有许多首《金丹赋》,至今都能熟记。现在我可以追忆其中的一章,给大家说说:“夫造金丹者,始则,借乾坤为玄牝,学造化于阴阳。识二八之相当,知坎离之互藏。候金气之满足,听水潮之汪洋。继则,看铅花于癸后,玩月夕于庚方。制刀圭于片响,罢龙虎之战场。唤金公而归舍,配玉女而入房。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前代儒家说:“修道一事,圣人们并不说它容易。因为说它太容易了,会引起人们的疑惑,一是怀疑圣人们未说实话,二是懒下功夫反以为仙术是骗局。但也从来没有说它太难,以阻挠人们对它的修造。”如果人们能用心用意去追求它,殷勤地从事修炼,自然而且必然能够超出一般凡俗而进入仙圣的领域。到那时就会攀登上一种永生不灭的生命境界,永久地享受没有死亡、没有烦恼、没有一切矛盾的生命乐趣。这决不等同于一般养生健身小术对于人生命的微小补益啊!
我们并且可以看到,世上的人追求功名富贵,也会有无穷无尽的奔波劳苦,而后才会有所获得。反过来讲,如果我们将为追求功名富贵所付出的奔波劳苦转移过来,成为修道的思想行为,可以说,那是很快就可以得道的。这后一种的获得,可使人精神永存,不会因为任何劫难而受损失。以永恒不灭的生命与满足一时享受的功名富贵相比较,谁算短暂,谁算长久呢?

[理解]

人为动物之一,动物为自然万物之一,都是宇宙间先天一气所化生。先天一气布满宇宙自然,不增不减,不消不盈。先天一气之功用,即为道之德。故古人曰,“道在人中,人在道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正因为如此现象,三丰先生才说,“此金丹灵药,非世间之所无,非天上之不可得者,只在于同类中求之,乃生身固有之物也”。然而这“只在同类中求之”一句,也特富广义。一则说“同类”即人,人修道还是得从人身上修起;二则说同类之间可互修互补,包含着阴阳双修的可能性、可行性在内。
三丰先生说,修炼金丹灵药,“简而且易”。意思在于说,金丹灵药无非就是先天一气,它能顺乎自然造化出人来,既不神秘,也不费力,当然是简单而又容易的事情。故而我们不可把它看得艰难、复杂。故而在他的《金丹赋》里,尽管用了许多隐语,所论述的仍是一个先天元气。
修道之事,易与难是相对的。对此问题古人辩论很多。有的说知易行难,有的说知难行易,有的说知也难行也难,有的说知也易行也易。依我之见,这些说法要看对象和条件。例如一个人,他很聪明,一个事理一经点拨他即明白;然而这个人却私欲太重,又懒惰,那么他必是知易行难。例如一个人,他脑袋较笨,但人很敦厚诚实,无私贪之心,真挚善良,又有追求真理的希望与要求,未遇明师,单靠自悟,这就必然知难;而一旦有明师指引,他即能一心不二地去实修,这就当然行易。还有一种人,既愚笨,又奸顽,修道对他必是知难行也难。如果一个人,既聪明,又善良,而且勤奋,不怕吃苦,修道之事对他来说就会知易行易。不看对象,不问条件,妄谈难易,不仅争论无益,而且会使后学陷入不知所以的迷惘之中。
修道之事,说它不难,就在于它不让人赴汤蹈火,不让人爬山涉水;肩不挑,背不负;不劳方寸之心,不用缚鸡之力。人一日既然能吃三顿饭,能马不停蹄做事,以此伴随道,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可修。况修道之静坐,更是无事之事,越无事越近道,有何丝毫难处?而言它难,难就难在私欲不除,不可近道;耐不得寂寞打坐,了无所得;坚持不下去,半途而废。故而三丰先生拿一个求取功名富贵劳心劳力的例子作比喻,让世人灭俗心成道心,变俗力为道力,会理而醒,化难为易。此确为高妙的教育方法。由此又使人意识到,修道成道是一码事,扬道传道又是一码事。古来修成大道的人不知凡几,而能善于普渡之人却有限。这恐怕也是仙真之有品阶的道理之一吧。
[原文]

仲尼1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曰:“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不仁不义莫若于狂贪妄想。胡氏2曰:“志于道,则外物不足以累其身。”《悟真》曰:“若会杀机3明反复,始知害里却生恩。”是知还丹,必先绝欲。勤于杀机者,刻刻有灵剑4在手,外欲乍生,勿容纵意。久久纯熟,对镜无心,即可行反本归根之道5。《易?翼》曰:“终日干干,反复道也。”反复之道得,长生之果证也。故不勉而行之。

[注释]

1仲尼:即孔子。
2胡氏:南宋有经学家胡安国(1074——1138),以治《春秋》见长,自称其学多得于程颐之书。又有理学家胡宪(1086——1162),深研二程学说,隐居不仕,力田卖药为生,深受世人敬重。朱熹从其学之最久。以三丰先生之思想、性格,“胡氏”当指胡宪。另,宋元之际,还有胡长儒、胡一桂、胡炳文等经学、理学家,存此备考。
3杀机:此有两重意思。一指人的欲念滋生为杀机,一指欲念生时制止欲念的时机为杀机。人生欲念必耗精气神,耗损精气神就会危及生命。此属自我慢性自杀。欲生时即为杀机呈现。以制止欲念滋生的反自杀来对付自杀,处于在同一机会上,故反自杀意念的出现也为杀机。如后“勤于杀机”一句,则主要指反自杀意念。以正杀邪,以静杀动。
4灵剑:即真意,也指正气。真意不动即保持正气。
5即可行反本归根之道:指静坐守炼之功。古之修道者专业性强,故严格遵守功夫次第,先行炼己修炼心性。此步功夫不须静坐,主要在日常生活中修为。当心性修炼到一尘不染,万念俱泯,再行静坐之功,易得玄牝,进道就不再费力费事了。

[文译]

孔子说:“不行下义,它即是很富有并且身份很高贵,对我来说,也把它当浮云那样看得很淡薄,而且很短暂。”又说:“既然一切体现着仁,当然就不应该让不仁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在我看来,不仁不义莫过于就是欲望的贪婪和思想的极端自私了。胡氏说:“只要心志时时刻刻不离开道,那么身外一切事物都不会拖累身心。”《悟真篇》说:“如果领会到了自己杀害自己的根源是什么,这种动机又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又能明白怎样制止它,而且能够将它反归回根源上,这时你也就知道,害你那根源,也是生你养你的大恩大德。” 这根源就是一个“欲”字。而欲的根基是神。滋欲而伤神,伤神而耗气。由此可以看出,要想返还生人养人的金丹,必须首先断绝人的欲念。勤于在欲念生发时采取无情扼杀的人,时时刻刻都会有真意正气的灵剑在手。只要对外的欲念一萌发,立即采取斩杀,丝毫也不容许欲念之心放纵。久而久之,这种断杀的意思占了上风,欲念就渐渐消退,以至于无。无到什么程度?无到对着镜子看自己,也不会生出一丝念头来。到了这种程度,就可以进入静功的高级阶段,即可行返归生命根本的功夫了。《易?翼》上说:“终日保持阳而又阳的先天正气,这就是返归恢复到生命根本的行为准则。”这种返归恢复生命根本的方法一旦获得,长生不老的效果也就会得以验证。到了这种功夫阶段,一切都顺顺当当,自然而然,自己也不需要鞭策自己,就会一直往前修去。

[理解]

在道德家看来,宇宙万物都是自然所造,万物的本身并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自然的。既然都是属于自然的,那自然也包括我们的肉体在内了。连我们的肉体都是属于自然的,并不是我们可以自私的,那我们对身外之物的贪求又有什么价值呢?如果说人生有价值追求,那首先应该追求造化我们同时也造化万物的道。道生万物,体现了它贵生的“德”,人也应当效法道而贵生。但这种贵生是合于大道之德的贵生,是大公无私的贵生。因贵生而大公,因大公而合道,因合道而永生。如果说修道也有私,这私就是道之私。这种私只是“一种存在”而已,是无私之私。就如说太阳也有私,太阳的私就是聚热聚光。它若不能聚热聚光,也就不能发热发光。太阳所体现的“私”也正是道的无私之私。
道因为贵自生也贵他生,所以从人的道德价值观出发,儒家赋以“仁义”说。仁义者也可以富,而且贵,这是以无私的仁义而获得。获得之后又可以这富与贵去广行仁义。这是一种自的良性循环,就像太阳,因为它具有“仁义”的吸引力,太阳系的行星才围着它转,太阳系内的物质才会被它吸附去,它的质量才会保持得比任何一个行星要大。正因为它具有最大的质量,它才会把更多的光和热洒向各个行星。没有太阳的仁义,就不会有地球,更不会有地球上的人。现在有些学道的人,思想固然纯朴,但很幼稚。他们评判一个传道者真假好坏,往往仅是看要不要钱,要钱多少。却不知君子也爱财,钱财中文章大哉!大千世界,真真假假,好好坏坏,自当以我之理去详加评断也。
人与人,如果说都是自然物中的一员,那么人效法自然、效法道的价值,就是安守本分,顺乎自然。一个人,维持个体生命所需的物质并不太多。而且,大自然在一个地球这样的同一时空中造化出一定数量的人,时空中的物质对于每个人的享用也应该是均等的。凡过多的占有,都是违背公均的天意,故也难逃脱公均天意(自然规律、法则)的惩罚。例如说,大道以先天元气造出了人,同时也分配给了这个人一定先天元气的限量。人如果保持这先天元气的限量不损耗,生命就不会终止。损耗的慢,生命就会慢速终止;损耗的快,生命就会快速终止。而损耗先天元气的罪魁祸首,那就是人的欲念。按照道家自然万物生成说,气生精,精生神。而一般自然物或低等生物,它们的神是朦胧地顺乎自然,而唯有人的神是可以醒明地超乎自然。人的神因极化而形成为“欲”。
或要问,人无欲还能是人么?回答肯定不是。关键在于,道家批驳的“欲”是有特殊定义的。如《说文解字》曰:“欲,贪欲也。”“欲”字的构造从“欠”从“谷”,“欠”为会意,指不满足;“谷”音余,为形声。
《道德经?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里的“无欲” “有欲”就指的是有贪欲或是无贪欲(注:我的这种解释和别家是不一样的,下面我要讲到这种解释的依据)。为什么这样解释呢?因为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讲的就是道的玄妙性。他也同时告诉了人们认识道的玄妙方法:保持无欲的心态,就会感知道的玄妙;而时常发生贪欲心理的时候,以道家的眼光看,那是人将道赋予他的生养玄妙范围超出了极限。尽管如此,“欲”的表现仍反映了道的玄妙,因为它根植于道的玄妙根本之上。“常有欲,以观其徼”之“徼”,就是道良性作用于人的极限、边界。徼,即边界、辖境之义。反过来说,正因为人类有了贪欲,才促使人类的圣哲们从贪欲着手研究,反证出道的存在。贪欲给人类自身带来了灾难,迫使人类进行自我反思。反思带来对真理的探索追求,道的客观存在性便被揭示出来。
“欲”是什么呢?《道德经》里举出了许多例子。如“尚贤”、“贵难得之货”、贪“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田猎”,如此等等。根据这些例意,我现在可以给“欲”下个准确定义,即:欲,是人在精神和物质享用条件处在自我认定的劣势情况下,现实不可能满足其改变“劣势”,而表现出的一种急切获得“优势”条件的不可遏制的冲动思想情绪(并伴随相关的生理反应)。由此可以看出,人的身心自然的,正常的需要,不是贪欲之“欲”。这种“自然的、正常的”欲,一方面指本能需求,一方面是对现实的理性认可。
有人或许又要问:“人类如果从当初就不生发出欲望,人类的文明怎么会发生的呢?今后的人类又怎能再向文明前进呢?因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都是欲望所带来的呀!”说错了。人类的文明进步不是带有贪婪的“欲”所造就,而是理想所造就。理想与欲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理想之想重在“理”上,理想是不断探索规律,适应规律,表现规律,从而在掌握规律中使人类自身得到文明进步,并不断向前发展。而欲(贪欲),不过是人类在理想前进中伴随着的,同时又被不断抛弃着的精神糟粕。否则,社会有欲会害社会,民族有欲会害民族,国家有欲会害国家,单位有欲会害单位,家庭有欲会害家庭,个人有欲会害个人。国家发动侵略战争,地方推行保护主义,官僚的腐败,家庭的横泼,个人的犯罪,其导致的惨痛后果下场,由古至今,无不清楚地说明了这一事实。
自然有无限时空,道也有无限层次。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政治有政治之道,经济有经济之道,人伦有人伦之道,养生有养生之道。仙道家是化万道归于养生一道。故无欲,能观道妙,且借道妙以成生命神奇之变化;故无欲,就不超出道设置给人生命的玄妙规范。只有不超出这玄妙规范,因而就能够合道而成道。这不也是很浅显的道理么!
关于“勤于杀机”的说法,这是对初学道者而言的。如果对贪顽不化的“欲”不能勤杀,它岂能轻易被降伏,故必当无情斩杀。而当“欲”已不生时,“杀”也就用不着了。实际上,在内丹功中,欲是首恶,必当用杀。而除了欲之外也还存在非“欲”的杂念,它们与欲的性质不同,不是“敌人”,但从心灵的彻底净化上,它们也是不允许丝毫存在的,但清除手段却不同。依我的归类,根据性质之不同和层次之递进,除欲当杀外,可采取责、劝、悔、退、化之各种。“化”之后才能做到对镜无心。对一般人而言,这个修炼过程很艰难也很漫长。所以三丰先生特言“久久纯熟”。绝欲,寡念,清心,被称为炼己功夫。古人以其在身内的心神上下功夫而称为内药,又有以其心神由外收内而称为外药。总之认为,炼己最难,还丹最易。这都是修炼实践中的最真实、最深切的体悟,绝非戏言。

[原文]

万物如草木之汇,犹能归根反本,以历岁时。人为万物之灵,动至死地,反不如草木也。能不愧乎?夫此反本归根之道,又非邪径旁门之说也。世人以德行为先,阴功为本,察阴阳造化之机,求玄牝乾坤之妙,辨二八坎离之物,定金花水月之时,施降龙伏虎之威,明立命生身之处。其间致虚守静,他主我宾1,日月交激,戊己为用,则丹成反雷2矣。

[注释]

1他主我宾:指修炼中以先天元气为主宰,自家心神为宾客,意随气行,顺乎自然。
2丹成反雷:雷,各字典、辞典均无此字,据句义似为“雷”字的异写。雷,音于,古代求雨的祭祀。此句据此解,义为:丹道成功就像虔心祈雨而得雨。

[文译]

在万物中,例如那最多最杂的草木之类,它们尚知道生发茂盛之后不能无限制发展下去,必须归根返本,将生命能量与信息收藏起来(注:一般植物都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也是就一般现象而言),这样才能应随着气候时令的变化,以周期循环经历着长久的生命岁月。人为万物之灵,他应当有比万物更为自觉顺应自然的能力。但在通常情况下,人的行为却是导致死亡的原因,对比之下,反而不如草木。想到此,人类还能不感到惭愧吗?其实,这里所说的返本归根之道,又并不是旁门歪道他们所持的各种不同说法。我们教育世人所行的返本归根之道,首先强调的是修养德行,以默默地行德作为修道的基础奠定。然后在炼己纯熟之后,也就是德功稳实之后,再去做静功。在静功中体察阴阳造化的枢纽开关,由这个枢纽开关以寻求玄牝之门,以获得乾坤造化的玄妙。同时要明辨阴与阳平均不平均,配合不配合;哪是坎中真阳,哪是离中真阴。并认定丹田精生、气化、气运和气盛的各个阶段,配合这一过程,还要施展使神气、性情相合的手段方法。这才可以称得上洞晓立命生身的根本是什么,才有可能去把握这个根本。当然,其中还要能够使心神达到虚静的境累,并守住这个境界,让元气为主宰,心意为随从,达到阴阳交合,最后让元神元气或称内外两个元神来发挥作用。只要做到了这些,成丹的事也不过就如大旱之日祈雨,只要心意虔诚,就会感动天意降下甘霖。

【理解】

草木是低等生物。它们与人相比,自主意识极差。正因为它们缺乏自主意识,故能顺应自然。人也原由低等生物进化而来。人之为人后,固然具有自主意识,实际也还存在自身无法摆脱的顺应自然本能。如人生理发育过程,如人植物神经对自然影响发生的本能反应等。其实,天道造人,赋予人以自主意识之初,是让人能够最佳的,并作为万物的表率来顺应自然,甚至代表自然。人之所以发生违背自然“动至死地”的现象,这是人错用天意的后果。错的根子就是欲。
从自然哲学上分析,欲的产生,是物质个性膨胀的现象。物质为什么会发生个性膨胀呢?因为宇宙自然所构造的物质,当其有了角色性个体的区别后,角色性个体都具有强化个体、扩大个体的本能,这本能就是它们的斥力和吸力。在非生命世界里,各种物质的斥力和吸力是被互相制约限定的。它们以“先天”限定性而保持着彼此的势均力敌,构成了宏观的和谐自然。在生命世界里,物质化的生命个体其斥力和吸力虽然也同样被受到生命物群体间的互相制约,而有所限定,但生命物之间相比较,越是智慧高(即自主意识强),越是空间活动范围(以维度计)大,其斥力和吸力就有可能因为强化个体、扩大个体的本能所致,和受到外物的刺激而发生膨胀。膨胀的急剧性,可能会使该生命物或该生命物集团在短时期内确能得到强化和占有扩大,但同时会因为斥力吸力的能量信息高耗而形成内部的弱空。再加上,个体膨胀的急剧性,会使外部受斥受吸对象反馈于同量或超量的斥力和吸力,这就能使该生命物或该生命物集团很快由内部发生坍塌而归于毁灭。在地球上,一个物种的灭绝,一个种族的灭绝,一个政治集团的灭绝,一个社会帮团的灭绝,一个个人的夭亡,除了极特殊属于偶然的非正常因果原因(比如自然灾变等),概莫能逃出这种因果关系。当然,对于个体人,有时因果关系会发生滞后效应,比如老子犯罪而生前未受到惩罚,轮到儿子却受到惩罚。这从生物的遗传关系上来看,却是个体的延续现象。正所谓:祖上有殃,殃尽则昌;祖上有德,德尽才灭。
人是万物之灵。人贵生。所以,在人来看,除了人之外,其它生命非生命物有欲无欲,早死晚死,都不重要;而人早死却是不应该的。因而,人因贪欲“动至死地”也是不应该的。人能发现自然世界所以和谐共存的奥秘与本质,人就应该主动去追求这一和谐的本质,把自主意识用到合道的尺度上。我,与天和谐,与地和谐,与物和谐,与人和谐。既保持和谐,我就没有损耗,只有蕴蓄,自然能够长生不死。非不能死,只因为没有致死的因素,无法死。非但无法死,又因为主观能动地创造了生命的再生新始点,天道就以玄之又玄的功能,创造出生命的超原质现象,即仙真现象。
仙真的修炼不是自身的玄秘术所致。因为世间并没有玄秘之术。恰恰仙真反而是真正的“无术”。非要说有术,那只是天道之术。天道造出牛羊造出人,而人对于牛羊就是神仙;天道造人,又会从人中造出超人,超人对于普通人就是神仙。道家说:“不神之神为真神。”这实在把天道的本质一语道破,也把任何旁门邪径和诽谤诋毁一棒击死。
【原文】

《易》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人有此身,亦因父母而得。倘无父母,身何有乎?故作金丹之道,与生身事同。但顺则生人,逆则成仙。顺逆之间,天地悬隔。祗要逆用,阴阳自然成就,并非邪径旁门也。
兹余所论,大泄真机,皆列圣口传心授之旨。人能照此下手行持,自能夺天地玄妙之功,穷鬼神不测之奥,诚金丹之口诀也。除此之外,再无别传。
先贤云:“人未生,道在天地。圣人已往,道着六经。”1余之末论,虽不敢与圣经相比,亦可为问道之正途,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似剪荆棘而寻大路,坦然无碍,豁然有门。学者若能专心研究,自然默契仙缘,幸勿轻易视之也。万金难换,百宝难求。勿示非人,尚其重之。
原按:《悟真篇》云:“学仙须是学天仙2,惟有金丹最的端3。”此篇专讲金丹外药4,而金丹内药5也碄6其中矣。反反复复,总劝人及时省悟,炼己求铅,觉世婆心,传神简上。旧赋7一段,句句口诀,有志者再求口诀中之口诀,则还丹不难矣。

【注释】

1六经:即儒家六部经典。始见于《庄子?天运篇》,即在《诗》、《书》、《礼》、《易》、《春秋》之后,又加《乐》经。这里借用“六经”泛指古代圣哲阐述道的名著。
2天仙:古人论仙的品阶,有三等、五等、十等之不同说法,而天仙则为最上等。
3的端:一种俗语。的,即目的,地道之义;端,即正。的端,即唯一正确。
4金丹外药:有多种形式与来源。但总的来说,即不属于自己意念统御的,且在意念消除后身心双重迭合的静态下产生萌动的先天之气。外药也泛指由神动而引起的后天之精,后天之气。《净明宗教录》云:“外药即交感之精,呼吸之气,思虑之神。”《天仙正理直讲》概括说:“以初之发生,总出于身外,而遂曰外药。若不曰外,则人不知采之于外,而还于内,将何以还丹?”从功夫的深层次上讲,金丹外药特指小周天功夫坎离中真阴真阳交媾凝结后,进一步所采外来元气。
5金丹内药:与金丹外药意思相对。明伍冲虚《丹道九篇?七日采大药天机》:“阳光三现之时,纯阳真气已凝聚于鼎中,但隐而不出耳。必用七日采工,始见鼎中火珠成象。只内动内生,不复外出,故名真铅内药,又名金液还丹,又名金丹大药。异名虽多,只一真阳,即七日来复之义也。”
6碄:音规,从源头分出的泉。《诗经》有“有冽碄碄”句,即此义。此处“碄”乃倒用,即“包括”之义。
7旧赋:即《大道论?中篇》所引用的《金丹赋》。

【文译】

《易经》说:“宇宙自然中万物化生的现象,都是由相同于男女性交的情况之后发生的。”人之所以具此肉体之身,也是因为有了父母的“男女媾精”才得以获得。如果没有父母的交媾发生,身体又从何而有呢?所以说,修炼金丹之道,与人生命的造就这种事是同样的,即它一样离不开阴阳之精气的交合。对于人来说,同样的阴阳精气,按照人种延嗣的需要而顺用它,它就造就出人来;若不用于人种的延嗣,而逆用它,它就造就出超原质生命的“仙”来。这种顺用与逆用之间,其所获得的结果是有天壤之别的。只要逆用它,先天的阴阳交媾是自然成就的,并不需要人的主观作为。这种逆用法是大道正法,与旁门邪道所谓的逆用法是截然不同的,尤当注意区别。
我在这里所讲论的,是把大道的真机泄露无遗,而这些也都是历代圣哲们口传心授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人们能够按照这些核心本质的内容去下手修炼,自然能够将宇宙大自然的神奇化生功能转移到自己身心上来,一切连神鬼都不知道的玄妙都会在自己身心上发生。这就是实实在在的金丹口诀。除此之外,再没有秘密可传。
前代的圣贤说:“当人类还未出现的时候,道存于大自然之中。而当有了人类,人类步入文明,有了圣哲的出现,道被他们所认识,所掌握,那么,要了解道是什么,也就在他们所著的各种经典中得以显示。”我讲解大道,只是跟在前代圣哲们的后面走。我的言论虽然不敢跟圣哲们的经典理论相比,但也可以作为探索道的正确途径。对于学道者,了解了我的言论,也等于拨开迷雾见到青天,也好比砍开荆棘而找到大路,向道迈进就坦然无碍,豁然有门。学道者若能就这些道理专心研究,自然能够和未来修炼成仙发生潜在的联系。希望人们千万不要轻视它。这些言论可以说是再多的金钱也买不到,再多的宝贝也换不来。得到了它,不要传授给为非作歹的人,要珍重保护。
(李西月)按:《悟真篇》说:“学仙一道,应该追求最上一乘的天仙。天仙修的是金丹大道,所以,惟有金丹大道才是最正确的修炼途径。”张三丰先生在这一篇中专门讲论炼己养铅的金丹外药,而实际上金丹内药也包括在其中。对某一问题反反复复地论述,总的在于劝人及时的醒悟,迅速炼己求铅。这种唤起世人觉悟的良苦用心,都用他发自内心的语言反映在文章中。他在文中引用他往日所作的《金丹赋》片段,句句都是内丹口诀。当然,这些口诀都是概要性的,有志修道者可以从这些概要性口诀中,再探求具体细微的口诀,那还丹就不难了。

【理解】

《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不测谓之神。”宇宙自然一切造化,不外一阴一阳之交合演化。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质量,不同大小的阴阳交合,也就演化出丰富多彩的宏观微观世界。道之阴阳可以演化出万物任何的形式,而万物却替代不了道演化万物的功能。故道的功能就是神。以一阴一阳的简单性,道并不神;而一阴一阳却能发生如此神奇之功能,道确实神。故可称道的功能是不神之神。
《易》概括道是“一阴一阳”,而描述道的演化功能,却用“男女媾精”,这是用最形象的例子作比喻,便于人们知其奥妙所在,以掌握奥妙。而就修炼内丹而言,此“男女媾精”之“精”,既指天地阴阳之精,也指人中男女彼此阴阳之精,又指人身自体中阴阳之精,还指人与自然相对待的彼此阴阳之精。这一论点是张三丰一派内丹法的理论特色。这一理论观点我也是极为认同的。内丹修炼既然是人做的事,当然首先从人身做起,从本体求之,从同类求之,从有形入手。人既然是自然之属物,也就必当从万物求之,从自然求之,获之于无形。故大道修炼以“无不为”为目的,实际上也要从“无不为”处下手,凡合道的手段、方法皆可为我所用。故三丰派丹法既有清修,也有阴阳双修诸多的内容。但“无不为”的实践过程都是合于大道的,无违背客观的主观行为,故此实践过程又称为“无为”。这种修炼法门与其它动以智巧,凭以外物的方式都不同,故自视为大道真传,最上上乘法,是直入天仙的梯航。
《大道论?中篇》主要讲炼己的道理和方法,把炼己视为筑基。基不固则丹道不成,基固则得丹甚易。那么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
丹家认为,人之所生,由父精母血交媾,感应天地一点灵阳之气渗入,投入母胎,成就为人。人落后天之始,母血携一点灵阳之气上移于心,发自后天为神;父精携一点灵阳之气下移于肾,发自后天为精。然在母胎之中,心肾一脉相连,中含灵气,随母呼吸,渐滋渐充,十月胎圆,呱呱坠地。从婴幼儿到少年,心肾功能不断发育而至成熟。然而,自人渐长渐大,混沌窍凿破而知识开,由于外物的刺激,心神从此不得宁静,神的纷动随之造成灵阳之气的不断消耗。再由于成年后性功能成熟,和对外物强烈追求所带来的各种谋生、求愉之过激动劳,从而导致以肾精为代表的体内各种精华不断的消耗。神与精的两端消耗,从本质上讲都根源于先天灵阳之气。气如果被消耗殆尽,人的生命也就结束。气的过量消耗,也会在过程中造成人的疾病丛生。而神与精的两端消耗,其责任者是神,是由于神生发出人的贪欲和思虑,才导致了神的自耗与精耗。神如果不消耗,那么精也就随之被保固下来。精神存而先天灵阳之气就生机盎然,人就无衰亡之患。这就是炼己的功效所在。炼己功能,保证了后天精气神的不散失,人的身心就恢复到了最佳健康状态,这就称为筑基功。筑基功也就是进入丹道深层次修炼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再谈什么丹道功夫也都是妄谈空谈。
古代的修道者,对于功夫次第讲究极严,如炼己为入手首要功夫,师父或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什么口诀也不教给你,专门磨炼你的心性、品德,等验证你炼己纯熟,方才正式教你凝神调息口诀,此时上功极快,不亚于大跃进时代的口号“一天等于二十年”。而现代人多不是职业性修炼家,故可采取功外功炼己与功内功炼己兼顾而行。功外功炼己就是从日常社会生活行为中炼己,功内功炼己就是于打坐静功中克服杂念。实际这种方法在古代也是有所采取的。总之,方法的采取要视对象与条件,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下 篇

[原文]

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云:“修道之谓教。”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教也。此道原于性,本于命。命犹令也,天以命而赐人以令也。性即理也,人以性而由天之理也。夫欲由此理,则外尽伦常者,其理;内尽慎独者,其理。忠孝友恭衷于内也,然着其光辉则在外也。喜怒哀乐见于外也,然守其未发则在内也。明朗朗天,活泼泼地,尽其性而内丹成矣。夫欲全其令,则殷勤顾之者,此令;依法用之者,此令。存心养性,此顾命之勤劳也;集义生气,此用令之法度也。炼气化神,炼神还天,复其性,兼复其命,而外丹就矣。吾愿后之人修此正道,故直言之。

[文译]

既有阴又有阳,阴阳相等而和合,这才称为道。修道的所要修的道,修的就是这个阴阳之道。一阴一阳,就人生命现象而言,也即一性一命而已。《中庸》说:“修道是人生的大课题,因而才称为教。”无论儒家、释家、道家,这三教的圣哲们都是根据这一阴一阳的道来奠定他们的教育理论基石。从人身来说,这个“道”的源头就是性,根本就是命。“命”好比是上级对下级发布的令,大自然将命赐予给人,就是给人下了一道无条件接受自己生命而且应当完美实现生命价值的令。“性”就是反映规律与法则,表现规律与法则的理,人本来应当以性而完全抒发天道自然的理。要想完全抒发天道自然的理,那么,将人生外在行为完全符合于道的自然,那就符合了这一理;将人内在的心灵在无任何对外部对象的观察,都能时时符合于天道自然,那就符合了这一理。我们举例说,忠、孝、友恭这些志向、品德与礼义,它们都是从本心所发的,是根自于内的,是原本看不见的。然而就像蜡烛的心蕊,未点燃时没有光,只要一点燃,它的光辉就会照耀于外。又比如说,人的情感有喜怒哀乐,这是从人的外表反映出来的,然而,如果人守住这情感发生的根本处,不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那么人的天性就会固藏于内。天性的根本是道之理,理的规律法则是自然。顺理而行,心灵的境界就是明朗朗的天,活泼泼的地,圆通而无阻碍。所以,尽其天性自然存在、自然表露,就能使内丹修成。要想不折不扣地去执行天道自然对我们生命所发布的令(即美满完成生命使命),那么,时时处处养护好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在认真执行道的令;一切身心行为都遵循并符合自然法度,这就是在认真执行道的令。例如说,不要让心纷动,而存其本来之心;不要让性不安,而养其本来之性,这就是养护天命很勤劳的表现。汇集正义而不断滋生先天元气,这是执行道令的最佳法度。元气壮旺了,炼气化神;神圆满了,炼神还于虚无自然,将后天的人性恢复于先天道性;并通过这一行为使后天生命返归于先天元命,就能使外丹炼就。我希望后来的学道者都修这一正道,所以就不作任何保守把这些奥妙全都直截讲出来。
[理解]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对道的概括说法。实际上,道家崇奉的“道”,与他们在哲学上具体阐述的“道”,以及在内丹术中把握致用的“道”,是有不同的。
现以《道德经》举例,试作分析。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这里所说的道是宏观的道,即把道的所有属性都概括起来讲的。而本章“无名,天地之始”,是指道的无极性,即无极之道,道的根底;“有名,万物之母”,是指道的太极性,即太极之道,道的初表。
《道德经?第二章》“故有无之相生”,其“无”指无极之道,其“有”指有极之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在它的演化过程之中具有三种表现形式:无极,太极,有极。无极为本,有极为末,太极为中。以物的生成现象而言,物未生时为无极,物既生后为有极,处于未生既生的临界点上为太极。物未生为先天,物既生为后天,未生既生的临界点是中天。此中天也可称先天之后天,后天之先天。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一段描述,实际上是从无极与太极来赞叹道。道家所崇奉者,仙家内丹修炼所把握者,也都是这种特定意义上的道。本章接下来言,“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这里所言之“大”,也即道的表现。那就是说,道表现着道,天也表现着道,地也表现着道,王也表现着道。这里,“地”可视为物质的总代表,“王”可视为人与生灵的总代表(有的版本“王”处作“人”),“域中”则指宇宙之内。由此可见,宇宙之内皆是道,没有非道之物,道外无道。尽管本章末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在推崇道的无极、太极体用功能,但它并未否认道的有极性。道的有极性对于宇宙自然轮回演化现象来说,是无所谓言好言坏的,而只有对于珍惜生命的意义来说,道的有极性对人则是无益有害的。因为有这一有极的发生发展,就会使生命走向衰亡,也同时会使生命生存期间一切身心行为遭受障碍与挫折。故而,在人类,生命最好不出现有极,社会也最好不发生有极。
没有阴阳的同时存在就不是道。这也可以反映在无极、太极、有极各个形态上。道在无极时,阴与阳都归于寂静,不表现;道在太极时,阴阳谐和,互根互动,阳在动中静,阴在静中动,两者相抱不离;道在有极时,阳动以极至,阴静以极至,阴阳互争,互伤。从物质演化现象而言,道的有极“阴阳互争、互伤”,会使该物质体最终结束其存在周期,而脱变、分解转化成别的物质体。
在一个物质体中讨论阴阳,其层次结构就是非常复杂的。比如人,头为阳,脚为阴;背为阳,面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神为阳,精为阴。而同时这些还可分阴阳。所以,丹家、医家通常所言“偏阴”、“偏阳”,只是就某一方面辩证对待而言的。实际上,在宇宙自然每一针尖大的空间,都没有单独的阴和单独的阳存在。丹家说修炼成“纯阳”之体,这个“纯阳”也仅是对原体相对而言的。所谓“纯阳”,实际是从原体阴阳升华到另一个高层次的阴阳当中去了。
以性命反映阴阳,性即阳,命即阴。阳之性为具斥力(即外放力)的信息能量场,无形无象,主动,含规律、法则;阴之命为具吸力(即内聚力)的物质同类群,有形有象(准确说,是可成形成象),主静,承受规律、法则。在一个生命体中,阴阳共同存在,性通过命显示性的存在,命通过性表现命的存在,性与命的构合,呈现出某一生命体的特性和存在形式。
一个生命体的构成,来自于原性原命的偶合。原性原命由于和天道相通的关系,性与命都是可以得到补足的。一个婴儿从出生到他身心发育成熟,就说明了这一现象。但我们所说,性含规律、法则,命承规律、法则,其规律、法则均有正背与本末两面。角色化、个体化了的生命,在无法和不能理智认识这种正背、本来循环规律、法则的情况下,就会不自觉地顺应这种规律、法则,由正转背,由本至末。当性命发展到旺盛的时候,不自觉地与天道正、本性命渐渐脱离关系,甚或加速脱离关系,这就是一个人生命衰亡或过早衰亡的根本原因。而修道者则是以理智认清了这种正背、本末循环规律、法则,自觉地去把握住它,居正则不向背,守本而不逐末,始终于天道正、本性命紧密联系,居无极而太极,而不落有极,所以就能不衰不亡。
就一个角色化了的个体人来说,神以其信息主宰着生命,气以其能量滋养着生命。神气二者对于生命,神显示自私特征,气则表现公有特征。有了神的自私,就有可能将公有的气召摄积聚于角色化了的个体生命中来。从这个意义上讲,神为内丹之药,神的圆满即为内丹成就;气为外丹之药,气的壮旺即为外丹成就。神以内合外,得气滋补以圆满;气以外入内,受神召摄以壮旺。到神气不分,内外合一,聚之又聚,足以成为原生命将发生超质变化的新基因性命体时,就称为大丹成就了。
儒家以人言道,着重于从伦常上去剖析。比如说,道的太极态是中和的,主生的,表现于人的伦常之德,就是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的具体显示即:对社会(国家、民族、集体,乃至全人类)表现为忠;对长辈(父母,亲戚中长辈、邻居中长辈、社会中长者)表现为孝;对兄弟、同事、同辈表现为友好;对任何对象的人际交往表现恭诚……如此推衍,范围极广。认为这些表现都是天理、天性的直白,不经过人为雕饰。顺应它,守顾它,就会与天理、天性不相脱离。守顾性谓之养性,顺应性谓之尽性。所以尽性即养性,养性即尽性。尽性可集仁义,仁义可生正气。这种良性互补作用,也即孔子所说,修道在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修道是守无极,抱太极,不落有极,处处从道本上修为。故而从人的情感现象分析,凡过喜、过怒、过哀、过乐、过思、过忧等,都是偏激于有极之象,是天心偏离本位所致。修道者决不可取。修道者的情感是没有情感的情感,是守其各种偏激情感发生的根本处,那就是不偏不倚的中和。
中和之道是仙学贯彻始终的宗旨,任何火候法度,都是围绕这一宗旨而施行。
从历史上看,儒家对道的理论发挥得可谓淋漓尽致。但在修炼上,儒家多数人侧重于伦常修为,功夫程度只能处在仙家“炼己”的筑基初阶。只有仙家,才会在此基础上继续深造,修炼出生命的奇迹。若再辩证而言,儒家、仙家无须分高低、优劣,儒家是以己之性命还于公之性命,仙家是以公之性命成于私之性命。此二者,私也为公,公也为私。价值取向不同,然归宿都在合道。

[原文]

修道以修身为大。然修身必先正心诚意。意诚心正则外欲皆除,然后讲立基之本。气为使焉,神为主焉。学者下手之初,必须知一阳1初动之候,真铅2始生之时,其气迅速如电,而不能久居先天,霎时而生癸水3,顷刻而变经流。迨至生形化质,已属后天,而不可用矣。

[注释]

1一阳:即丹田最初萌发的先天元气。因其由肾精炼化而得,以后天卦象比作坎中一阳,以先天卦象比作干卦六爻之初爻。
2真铅:即肾精中所含先天元气,也指凡阴中真阳,此借外丹烧炼药物而喻。发生特征为浑身稣麻绵美,生殖器出现勃发或有特别的舒美之感。
3癸水:即凡精。与癸水相应为壬水,为元精。壬水元精为阳,癸水凡精为阴。阴可生阳,若此阳生不加及时采炼,复化为后天凡阴。

[文译]

修道以完成生命长存为目的,所以特别要在肉体上反应效益。因此,修身就摆在最首要的位置上。然而,修身又必须以正心诚意为基础。这道理在于,意诚心正了,那么一切对外的欲念思虑也都消除了。欲念思虑消除,心神归于先天本位,这才可以成为修炼内丹的立基之本。因为,命依赖于气,而气能否产生、能否保留,却在于神。气与神的关系,气好比是服从调遣的使者,神是调遣使者的主帅。
学功者在下手之初。必须要清楚而且能辨察先天元阳之气萌发时的消息征验,以及萌发的最初时刻,以便于及时采炼。因为元气的演化过程其速度快如雷火电光,元气自身不能久居于先天之位,它一经显现,霎间化为元精,又顷刻投入制造后天物质的流变之中。等到它化为有形有质的精时,已经属于后天,作为内丹修炼,这有形的后天之精是不堪作用的。

[理解]

这一段论述中有几个值得注意的论点。
一.仙家修道是体现在生命上,生命不能健康长存,那定然不是仙家的真实修为。这一点给后学带来的启示是,你如果去拜一位师父,你如果去辨别一位功夫师,他如果身体的健康状态不佳,只此一点,你就莫信他有什么高功夫。
二点明内丹术炼精化气之精,并不是后天有形之精,而是先天无形之元精。由此可知,丹经通常所言“肾精”,并非指后天有形之物。如果注重在有形之精上做文章,那是大错特错,误入旁门。但是后天之精既是由先天而来,二者间也并非没有联系。故而,保固后天之精,也就为培养先天元精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应指出,后天之精非特指后天生殖之精,也包括人身所有之营养精华,如骨之髓、肉之脂、脉之血、毛之汗、眼之泪、鼻之涕、口之津等等。后天之精好比土壤,水肥不流失,就会培养出先天元精的佳禾。
[原文]

昆仑1之上有玄门2,其窍甚小,阴阳会合时,不许动摇,待其情发相感,自然彼我相通。凡有形质者,不能升入窍内,夫惟真气橐硁3,乃能进于窍内也。故圣人直指先天一?冲开此窍,又曰修行之径路。可以续命延年,修真而全真,无来无去,不生不灭。

[注释]

1昆仑:即头。以其居于人体最高部位而喻名。也有以上丹田而言,不在此义。
2玄门:此指上丹田泥丸宫,藏神之所。炼精所化之真元之气沿督脉逆升,至泥丸,与神相合,起沐神、养神、化神之功。
3橐龠:古代以皮革所制的鼓风器,其功用形似人之呼吸,一出一入,故内丹术以之比喻先后天呼吸之息。本句“真气”,即指先天真息,也即胎息。

[文译]

人的脑部中央为泥丸宫,因其为藏神之所,故称为玄门。这个窍极为小,当真阳之气上升进入这个窍,与真阴之神会合时,要停止一切意识活动,不对这种阴阳会合发生任何干扰。等到这一对先天阴阳真情动发,互相感应,作为“我”方的神与“彼”方来的气就会自然相感而通合。玄门之窍是其小无内之窍,只能容纳无形无质的真阳灵气入内,而凡有形有质之气,都不能进入这个窍内。由此可见,口鼻呼吸之气它是带有后天浊形浊质的气,当然进不了这个玄门。能进入此玄门的,惟有口鼻呼吸断绝后出现的先天真息,并由先天真息鼓运的先天真气,才能进入到这个窍内。所以前代的仙圣就明确指出,只有先天元气才可以冲开此窍。又说这个窍是修炼中周天运行必经的要道。发挥了这个窍的功用,不但可以延年益寿,进一步修下去更可获得“全真”的证果,那就是生命不再作轮回演化,而永生不死。

[理解]

此段与前段,三丰先生讲了功夫次第的两个阶段。前段讲采、炼、养口诀,此段讲搬运口诀。然而此搬运口诀,没有着重讲“进阳火”,而侧重讲“退阴符”。如“阴阳会合时,不许动摇”即“退阴符”火候。如此抽讲意义为何?在我以为,《大道论》通篇乃是讲修道主旨,而不是法工细微口诀,故而只在关键的重点上提示。例如此段讲搬运,“夫惟真气,乃能进入窍内”,已说明既得胎息,便玄关自开,真气自运,不搬自搬。故无须讲搬运,无须言升降。然阴阳会合于“玄门”之时,当知沐浴,乃是关紧要妙。若不得此法,或真阳升之过盛,将发生“亢龙有悔”之患:即未得入窍即由上走失;或来势凶猛,冲至头脑晕胀;或神不守舍,有彼无我,终落空茫。故静守此窍尤为重要。《武当山炼性修真全图》对守泥凡一窍十分重视,言“不灭之道,存肽嗤琛保晌接肴嶂且烨さ摹?
按子午周天法工而论,前段讲“子”,炼精化气,以神火烧炼精水而化气;此段讲“午”,炼气化神,以真阳之气滋补真阴之神而凝丹。

[原文]

今之愚人,闻说有生阳之道者,却行御女巧诈之术1,正如披麻救火,飞蛾扑灯。贪其美色,胡肆纵横,日则逞力多劳,夜则纵情恣欲,致使神昏气败,髓竭精枯。犹不醒悟,甘分待终。
古之贤人不然,忠孝两全,仁义博施,暗行方便,默积阴功。但以死生为念,不以名利关心。日则少虑无思,夜则清心寡欲。以此神全气壮,髓满精盈。
每叹凡躯如石中之火2,似水上之沤3,未闻道者急求师,已闻道者急求药。又能广参博采,信受奉行,求先天之大药,寻出世之丹方,忙忙下手速修,惟恐时不待人。

[注释]

1御女巧诈之术:指一男与多女合体性交的房中术。有的以此术采女子之气,有的以此术兴勃阳物以炼气。这些房中术果能如法所致,确也有显著养生效益。但此术一是有悖于社会伦常道德,甚至于法律,二是其行为多是损人利己的。然最关键者,行此术者十有八九不能悬岩勤马,仍旧落于常人性交之道。故正统修炼家视其为巧诈之术,旁门邪径。
2石中之火:两石相击所撞出之火花,一现即灭。
3水上之沤:水面上泛起的水泡,一现即灭。

[文译]

现在有很多愚昧的人,听说兴阳炼气的关键就在生殖器勃举那一时刻,为了贪便宜而不行大道正法,却都去行效房中御女的巧诈之术。这些举措实在是等于披着绒麻去救火,也好比飞蛾去扑油灯,不但无济于修养,反而残害了自己。房中御女术容易诱惑人贪其美色,忘掉修养之大事,而堕入性欲发泄的纵横肆虐。入了这个道的人,他白天要显示自己精神壮旺优于常人,于是尽量卖力做事,夜晚则又纵精于性欲的肆意发泄之中。其结果导致神昏气败,髓竭精枯。一入了此道的人,你劝他他也难以醒悟,只有让他们自食恶果,早早结束他们的性命罢了。
古来具有大智慧的修炼家们则不然,他们首先尽到社会家庭责任,并体现道德品行,为国尽忠,为伦尽孝,在社会上广施仁义,暗做好事,默默地积累阴功。他们把真善美的生命价值看作是人生唯一要追求的目的,不以名利酒色牵挂于心。所以,他们白天自然无为地从事各种工作,没有任何思虑烦恼,夜晚则清心寡欲,安然地休息。就是如此,就可以获得神全气壮、髓满精盈的养生效益,还莫说若再修炼内丹,那养生效益就更高了。
每每叹惜人的肉体不过像石头撞击出的火花,不过如水面上的泡沫,在无限时空中一纵即逝,实在太短暂了。有感于此,我最衷切的希望就是劝世人,没有了解大道真谛那就快点去求明师,已经了解大道真谛的那就快点实修,及早获得养生大药。还要能够在知识上博览百家,广泛汲取各种真知灼见,并忠实地奉行到修炼的实践中去,以寻求最上乘的先天大药,以寻求超凡入圣的最上乘口诀。时时刻刻都要有紧迫感,惟恐推迟一分一秒,时间流失就不能追回。

[理解]

这一节排列出三种例子以警示世人。同是追求养生,第一种是出发点不正,堕入邪门,适得其反;第二种是奉行道德仁义,人生淡泊无为,可安享天年;第三种是寻求大道,修炼先天之大药,可以长生久视。这种排比让人清楚地认识到,惟修炼大道是人生最高尚伟大之事业。正邪界线清,高低品阶明,可谓旋教有方。

[原文]

夫道者,岂是旁门小技,乃至人口传心授金液还丹1之妙道也。非定息二乘之法2,乃最上一乘之道。以有为入无为,以外药修内药,以己3而求彼4,以阴而配阳,以铅而投汞,以?而合神。无为者,非防危守城5之方,温养沐浴6之事,乃得丹之后脱胎神化之功7也。有为者,非采战吸提之术,九一动摇之法,乃安静虚无之道。守雌不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此即未得丹之前炼己筑基之事也。有为无为体用之始终已见于此,内药外药出处之法相又详于彼。外药者,在造化窟中,而生内药者在自己身中而产。内药是精,外药是?。内药养性,外药立命。性命双修,方合神仙之道。

[注释]

1金液还丹:金指先天元气。因先天元气为化生万物之本,永远不坏,故以金比喻。金液本为炼之又炼之纯金,极软,此喻炼之又炼所得最纯之先天元气。还丹者,得其先天元气圆满也。金液还丹常又被称为七返九还。此乃以术数言五行,七为火数,九为金数,以火炼金,火足金纯,故言七返九还。
2定息二乘之法:《中和集?上三品》列有上品之中法,曰:“闭息行气,屈伸导引,摩肾腰,守印堂,运双睛,摇夹脊,守脐轮,或以双睛为日月,或以眉间为玄关,或叩齿为天门,或想元神从顶门出入,或梦游仙境,或默朝上帝,或以昏沉为入定,或数息为火候,或想心肾黑白二气相交为既济,乃上品之中也。”此似与三丰先生所指二乘近。定息亦即闭息。古丹家有初乘、二乘、上乘与小乘、中乘、大乘的各种不同分法。愚尚未细辨三丰先生以何分乘,故此不敢妄断。
3己:指心中之神。
4彼:指真阳元气。在身中产自肾精,在同类产自女鼎,在身外来自太虚。
5防危守城:指一志不分专注持守的正念作用。城,指心境。保持专注持守的正念之心,不使识神动摇清明纯静气化之境,即名防危守城。
6温养沐浴:即气运周天时,在特定阶段要放松意念进行静养。
7脱胎神化之功:指百日筑基后的“十月怀胎”功夫处于将成熟阶段。

[文译]

我们所说的道,决不可混同于旁门小技,它是前代达道之人口传心授的金液还丹之妙道。它也不是闭息导引之类的二乘之法,而是最上乘修炼之道。其修炼原则和方法要领是:以有为化入无为,以外药养炼内药,以自己的虚灵之神而召摄产自相对另一方的清明之气,以真阴而配真阳,以养命之元气之铅而投合明性之神灵之汞,以先天元气而合先天元神。这里所说的无为,并不是以清静无为的真意正念守持住像不许攻伐的城廓一样的心境,也不是行周天运转时所用的温养沐浴的安静之心,而是真阴之神与真阳之气凝结成丹之后,彻底接受自然造化,放弃一切意念作为参与的“十月怀胎”及以后各高级阶段功夫。这里所指的有为,也并非是御女采战,以及男女交合所采用的技巧方法,而是利用各种有效方法,使人进入安静虚无境界的前奏科学手段。
丹法常说的“守雌不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这是没有得丹之前炼己筑基要经过的事情。在这个炼己筑基过种中,有为法,无为法,以及由有为无为发挥出的体用效果和周期循环规律等,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心神调节与觉照感悟得很清晰,而内药外药发生的根源以及发生的状态,其细微又反映在作为相对独立存在的先天元气上。所谓外药,它处在非主观可造的自然造化空间里,由外药而生内药却在主观可以调控的自己身中。在身中产内药的是元精,而所谓外药即是元气。内药滋养属心神的性,外药则是生命的立基之本。只有做到外药与内药的合炼,达到性命双修,才合于神仙家的修炼之道。

[理解]

以玉液炼己而直入金液还丹,乃内丹派最上乘法门。所谓最上乘法,是指它抛弃了一切智巧作为而直入先天。所谓一切智巧作为,是指不能在明心见性的炼己上下功夫,而不得不采取的一切后天有为之法。这些有为之法或出自侥幸,或出自无奈,或出自贪图省心省力,但都因为无法获得先天大用,而不能取得最高的养生效益。充其量,有些只能作为进入先天大道的初阶、中阶。因此,三丰先生教化学道者,入门就应直入先天大道。
此段文又着重讲了有为与无为、外药与内药的关系。三丰祖师所谓的有为,指为达到安静虚无所采取的各种有效方法。以愚之见,此即是以主观的有效努力继而达到完全顺应客观规律的作为。在这里,三丰先生将有为内容特别作了一点区别性解释,即“非采战吸提之术,九一动摇之法”,这是特将大道正统法门的阴阳双修区别于其他房中术所作出的暗示。这里所谓的无为,是指筑基得丹之后,已经完全处于自然造化状态下的顺应和继续。总之,大道修炼的有为与无为,就好像今天航天部门发射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卫星的过程是有为,卫星发射到预定轨道而正常运转就是无为。总之,丹家的有为无为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有为体现无为,无为又显示有为。若以常人的有为无为观去讨论,则谬之甚矣。希望学道者在读他人丹经注译中,对有为无为的论述,一定要以此为鉴,详加辨析。
至于内药与外药的关系,也犹如有为与无为的情况。譬如说,大自然还没有造出人,有什么内药外药之分?人从虚无的自然中被造出来,本是先天元气的作用,从自然与人的关系来看,是由外药而产生内药,外药是天地先天元气,内药是天地先天元气构造了人之后居于人身之内的先天元气。因气生精,因精生神。内外二者原本一物,却因一在虚无的太空,一在有形的人身分二名。因气生人,人却不能生气,故而内药外药发生的细微现象都由先天气生发处显现。人虽不能生气,却有灵觉之神能召摄气,所以有为与无为的体用始终灵觉之神都能感知。
内药外药以功夫层次可分三般看待。如炼己筑基阶段,使原来游动于外的神气收回来,此即为外药;神气收,心神安,身内的精气可以蓄养,以即为内药。到了金液还丹的初步阶段,泥丸之神为内药,丹田之气为外药。到后阶段,二者相合,浑然一体,此即为内药,太虚中先天元气即为外药。到此一步,内外药合,人天混一,纯阳无阴,即为大丹成就仙胎圆满。
至于说内药养性,外药立命,这是相对人之性与命两个侧面的说法,是活理不是死理。若偏执一端而论,其又大错。古人立个口诀,乃叫人识其大体,明其大义,却不是教人执着文字相。
“外药在造化窟中”一句,亦应作广义解。丹田是产先天元气之地,可谓造化窟;阴阳双修,女鼎是产先天元气之地,可谓造化窟;太空是先天元气之源,可谓最大之造化窟。
[原文]

大修行人欲求先天外药,必炼己以待阳1生,用神气2炼成慧剑,采金水3匀配柔刚4。古人采药进火5,全凭此物除七情之欲6,去五贼之害7。若无炼己以去贼之患害,则不能常应常静,魂魄8焉能受制,情欲岂不相干?若要入室施功,临炉下手,则外火9虽勤,而内符10不应。只因刚柔未配,以此慧剑无锋,群魔{11}为害,心神不宁,欲念杂起,故乃逐境飘流,致使汞火{12}飞扬,圣胎{13}不结。如使炼己纯熟,则心无杂念,体若太虚,一尘不染,万虑皆空。心死则神活,体虚则气运,方须求一阳之道,二候之功{14}。

[注释]

1阳:此指先天元气。后天肾精比作坎卦,外阴内阳,炼精化气即化此坎中一点真阳。
2神气:即神的形态。此神指人的真意正念,先天本心。操持真意正念可斩除私欲杂念,故称为慧剑。
3金水:即先天元气的别喻。丹家将所炼之精称为金矿,将精化之气称为金。因此金从水中出,故言金水。
4柔刚:指文武火候。武火指特别专一而强烈之意念,带有后天主观意识成份,并常要配合呼吸;文火指平静之意念,不加主观意识,一切顺乎自然。
5采药进火:炼精化气中一个过程的前后两阶段。采药,即真阳之气萌发后真意的平静关注,维持其继续生发,使其壮旺;进火,即真阳壮旺时,真意不散,督导其沿督脉逆升。采药与进火,在后天返先天的功夫层次中,初浅层次可分,高深层次不分。
6七情之欲:七情,指喜怒哀乐悲恐惊之感情特征。此泛指人复杂的贪欲之心。
7五贼之害:五贼,指眼、耳、口、鼻、心等人的感官知觉与思维。因为人的私欲都是由这些感宫知觉和思维所造成,反过来又损害了人的身心,故被称为五贼。“五”是一种大体指向,古人其说大同小异,总是泛指而已。
8魂魄:古人将人的精神与五脏所属归类,即肝藏魂,属木;肺藏魄,属金;心藏神,属火;脾藏意,属土;肾藏精,属水。魂主生命中的性,魄主生命中的命。魂是神之体,魄是精之根。魂魄动,精神耗,魂魄静则精神养。
9外火:指识神(即主观意识)与后天口鼻呼吸之气。
10内符:即胎息状态下先天元气生发的征候,信息。
{11}群魔:即指各种恶劣成性的邪念杂欲。
{12}汞火:即真灵之神。
{13}圣胎:即神与气凝聚之物,也称为丹。人自无而生有,受之于父母,故从母胎生出为凡胎。修炼家以大智慧将后天返归先天,自我造就新的生命起始,故神气凝结称为圣胎。
{14}二候之功:丹家由采炼到运转分“六候”之法,“一候”乃新药始生,因其嫩而不可故不能采,“二候”乃药苗生机盎然,不老不嫩,正当采之,过老采之又不可用,故极重“二候之功”。

[文译]

立大目标修行的人,要想寻得来自虚无自然中的先天外药,必须从炼己做起,以静心以待阳气的萌发。而且还须以真意所显示出的正气炼成慧剑,斩除一切妨害阳气育养的魔障,还要以真意为主调配文武柔刚的火候对阳气进行采炼。古代修炼家在采药进火的时候,全凭这个真意高悬的慧剑,斩除种种的邪思杂念,以及因感官思维受外物引诱所导致的种种不良思想行为。如果不能取得炼己的成功,不能除掉邪思杂念种种有害于身心的东西,心神就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处于平静。心神既然不能平静,容易动游的魂魄又怎能得以制伏不动?由此生发的情欲岂不又要进行捣乱?如果这样,那么开始打坐做功夫的时候,尽管你可以调动主观意识去观照,还可以调动呼吸去配合,但因为你的心不能纯洁到一尘不染,不能平静到虚无混沌,所以,先天真阳之气发生的消息就不会相应出现。这都是因为,你单有武火,而没有真正的文火,有刚无柔,有后天没有先天,真意不能坐镇。这好比想使用一把宝剑,然而宝剑却没有锋刃,故而面对恶魔也毫无办法。恶劣成性的邪思杂念好比恶魔,你不能斩除它,它就继续骚扰人的心神。心神不能安宁,邪思杂念就会更多。所以说,当你刚想入静,或是刚刚入静,邪思杂念就渗入。这时,你没有真意坐镇,很容易又跟着邪思杂念一道跑了。由内向外游荡的邪思杂念,它所消耗的是人的元神,元神在功法配用上称为汞火,故而被视为汞火飞扬。仙家的圣胎是内药与外药的凝聚物,作为内药,它是体内精气神合一之物,身内汞火既然走失,神不守舍,气也飘散,故而圣胎的基础就无法修筑起来。如果使炼己得以纯熟,那么,心中无杂念,肉体就会因空明的心境所造成的无障碍条件而与宇宙太虚混同。但这种无杂念必须是一尘不染,连正念也没有,一切都归于虚空,才是真正的炼己纯熟。丹道修炼没有宽容的余地,后天人心死去,先天元神才会生出;肉体与太虚混同,先天元气才会运行。在这样的条件具备之下,才可以寻求养气采气炼气和运气的功夫。否则都是空谈。

[理解]

上上乘修道功夫,首重炼己。炼己一解决好,功夫下手如同顺风之船。因其直入先天,故又称为顿悟之法。
炼己为什么如此重要,且在以后的功夫中又如此神妙呢?
我曾在《武当》1995年10—11期发表过“炼己与养己”一文,专门论述了这一问题。宇宙自然化生万物的本源是虚无元气,但依其化生功能,又可表现为精与神。精主命,神主性。如人感父精母血而生,这是后天的。父精母血相感时,有先天虚无灵气渗入,分化父精母血,而构成人之性命,先天一物分作后天二物。但此二物,性以命而显,命以性而存。以神而论,在自然太虚是一个大公的元神,而一个人的构成,使大公的元神在这个角色化了的个体中有了“私”的存在,故以个体自称为“己”或“我”。在自然先天规律里,“己”之神不过是先天元神的某种化生形式再显示而已,表现于人,它就是人的天性、良心。在丹道修炼中,它被称为真意、元神。这种称谓道理不错,但经常在阐述上不易与太虚先天元神分别,故我别立法诀,将“己”之真意、元神称为明神。这种分别,将太虚元神视为混沌之神,为先天;将构成“己”之神视为先天而后天、后天而先天的阴阳中和(明即日月交辉,阴阳谐和)之神,理智之神;而将后天不断生发思维意识之神称为识神。但先天元神、中和明神、后天识神这三者,并不是各自截然可分的,而是一个连续体的三端:元神为造人之“己”的始端,明神为成人之“己”的中端,识神为炫人之“己”的末端。若以树比,元神好似树根下土壤之营养,明神好比吸收营养维持保障树生命的树根,识神好似树的干枝和叶子。就树而言,它之所以能顺乎自然生长,就在于元神、明神、识神三者谐调循环,尤其干枝和叶子“识神”部分,能根据营养与根能力与外部自然如阳光、雨露、风雪、季侯,进行最适合自己生存的信息、能量、物质的交换,该发则发,该藏则藏,故能完成大自然授于它的生命大限。人却往往并不能如此,识神的显示炫耀,总是易于竭尽一切的利己,对外部的一切不是进行公平合理适度的交换,而是欲付少而得多。实际上自然规律与法则又是决不允许这种背理的现象存在,识神的偏激利己同样被溶入规律与法则的因果逻辑之中,识神欲付少而不能付少,由识神强化了的各种贪欲之念为之付出了“神”的生命根本——元神。假设说,太虚先天元神与人的后天之神本是一条相连不断的橡皮筋,它的弹性拉力是先天所规定了的,不超过这个弹性拉力的极限,先后天则始终紧密相连,生命就不会终结。但识神往往是拚命地挣拉这个橡皮筋,致使其弹性拉力超极限而最终断离。挣拉力越大越猛,则断离就越迅越速。这就是识神之“己”的私贪之欲所能给生命带来危害的因果报应道理。
炼己,就是要收敛识神偏激利己的行为,像树那样与外部自然保持最合理的交换,顺天、顺物、顺人、顺己,利天、利物、利人、利己。使识神、明神、元神混而为一体。
炼己,最重要的是发现明神并操持明神。因为明神是元神造就人之后唯一能与元神保持性质同一之神。人在后天,识神勃发,明神常蔽而不明。非是明神不明,而是识神老是善于混迹交际场上,不想家中还有高堂在座。只要识神稍肯孝慈,一回头返家,即可见明神。也非是明神不肯明,犹如子女受社会坏风气污染,父母纵是良善之人,看着痛心,不断长叹,他们不听你劝告,又能怎样?故炼己之功,首先好比是现在社会上有了“严打”斗争,识神知道“严打”牵扯到自己的恶迹,弄不好性命难逃,故而逃回家来,明神因势利导加以教训,让识神从此服从于明神管制之下;识神也深知其罪,愿意痛改前非,将功补罪,从此皆按明神吩咐去干事。但识神恶习成性,稍有疏忽便会旧病复发。此因在明神跟前,明神会时时发现,不断训导,识神也就渐收恶习,最终完全归于明神指挥,终而达到识神之行为即是明神之行为,识神明神合而为一。这就是炼己的过程与终极目标。当识神明神合而为一,也就是炼己纯熟。炼己纯熟后,身中之神与太虚之神融而相通,故曰顿悟,故曰直入先天。
炼己的过程艰难而漫长,故古人说“炼己最难”。这其实也是一个渐悟的过程。炼己纯熟,下手便可得药,故古人说“还丹最易”。反映为顿悟之效。
另外还可以认为,渐悟是对事理的思辨理解过程,顿悟是瞬间的灵感彻知。事实上,顿悟是由渐悟积累而来,是由量变到质变,没有渐悟就不能得到顿悟。不讲条件的谈顿悟是引人致盲或自我欺骗。
功态下,“外火虽勤而内符不应”,就是识神并没有和明神相合的表现,“外火”仍落于非遵从客观的欲望之中,即有意识地想将“内符”召感出来,所以“内符不应”。而“匀配刚柔”,虽然是明神与识神互用,然而这时的识神却是与明神相合并接受明神指挥的识神,能使“心无杂念,一尘不染,万虑皆空”,故而魂魄受制,情欲不相干。
“心死则神活”,所死之心乃识神偏激的行为,并非心真的死了,而是人心合于道心,识神归于明神;所活之神也非仅指太虚之神,乃是元神,明神、识神合一之神。也非真活了什么奇特之神,乃是不神之神,自然之神。
“体虚则气运”,此是仙家性命双修反映在命上的显著特征,是神与气合的必然征验。如果单讲“心死”,必然落于顽空。故“心死”是堵截识神的对外消耗,转而内用,连接精、气,以神火烧炼精水而化气运布周身。周身脉络畅、关窍通、毛孔开,则成体虚之征。体虚不仅更有利于体内元气的运化,也同时与太虚连成一体,由此接受太虚元气的鼓铸。此即所谓天人合发,内外如一,得药者此,成丹者此,结胎者此,登仙者此。
[原文]

还丹容易,炼己最难。凭慧剑剁破鸿濛1,舒匠手凿开混沌2。却用阴阳颠倒之法,水火既济之道,乃行地天交泰。使阳居下,火必照上,令阴在上,水能润下。只要苦行忍辱3,身心不动,己之性若往,彼之气自回。人能如此,便得“守雌不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4之效也。
太极将判之间,静以极5而未至于动,阳初复6而未离乎阴,候此真先天?降,以法追摄,送入黄庭7之中。日运己汞,包围周密,汞气渐多,铅气渐散,合丹于鼎8。又须调停真息9,周流六虚10,至声寂而意合{11},乃气匀而脉住{12},丹始凝结。只待圣胎气足,十月功圆,脱胎神化,降生婴儿{13}。调之纯熟,出入纵横,往来无碍{14},不被群魔引诱{15}。只待九转功成,面壁之时{16},炼精则化?,炼神则化虚,形神俱妙{17},与道合真,此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时也。

[注释]

1鸿濛:指后天被阻塞不通的身心状况。鸿,即无限的昏暗蒙昧,好比天地未开。
2混沌:即自然先天太虚无极态。
3苦心忍辱:此有两层意思:一指炼己过程中的苦心忍辱,干得起低下事,经得起诽谤辱骂;二指功态下心神安居下位而不动,好似君子屈居忍辱。忍辱之忍只是采用惯用说法,非真忍,而实为耐,即不以辱为辱。
4守雌不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引自《道德经》与《易经》。《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有“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雄指阳性斥放力,雌指阴性吸收力,雄刚雌柔,雄动雌静。守雌不雄,即守于柔静的吸收态势,不表现刚动的斥放态势。《易?系辞上传》:“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者,孰能与于此夫易?”指宇宙自然有最高最大的主宰者——元神,人呈现纷动的识神,便与它相背离。如果去掉主观自私且纷动的识神,无思无为,寂然不动,便会与元神沟通。我之静,便是对元神之感,元神至,便对我有所感。所感者彼我相感,所通者彼我相通。
5静以极:将静达到极至。
6阳初复:真阳之气刚刚开始积蕴。复,即失而复来。
7黄庭:黄庭之说,古丹家因门派不同,用法不同,所指部位甚多。有指上中下三丹田者;有专指其一丹田者;有指目者;有指脾者;有指脐下空处者。按三丰先生此段文中阴阳颠倒用法,此黄庭当指泥丸上丹田。然此个黄庭又须与天地大黄庭相融,以有投无,方为合法。
8鼎:狭义所指即泥丸,宽义所指即全身,广大所指即天地。三者皆合于内。
9真息:即与天地合一的无息之息。只有清明氤氲气象,没有鼓荡频率形式。若不明此,抬头观看万里晴空,即知其状。
10六虚:即无上下、前后、左右的一片混沌之虚。
{11}至声寂而意合:声,指呼吸还有形式上的表现。声寂,即呼吸没有任何表现形式了。意,指真意。意合,指真意与真息合一,都归于没有任何形式可表现。
{12}乃气匀而脉住:气,指先天元气。气匀,肉体空虚混同太虚,先天元气匀布无碍。脉住,即体内血脉没有频率特征的流注现象,脉即血液的流注冲动频率,此特指这种频率终止了。
{13}婴儿:即修炼而得的阳神初成之状。
{14}调之纯熟,出入纵横,往来无碍:指阳神初成,要经过训练,先近后远,先暂后久,慢慢使他具有独立行为能力。因阳神是气凝之体,至灵之神,可以超越三维时空的局限,出入纵横,往来无碍。比如在常人意识中的一秒钟内,他可以行走千万里,可以穿透任何物质而无障碍。
{15}不被群魔引诱:丹家认为,在调训阳神时,身内阴魔或是天地间鬼神会变幻种种景象来试法,或以美景引诱,或以惨像恐吓,总要不被所动,乃能战胜群魔,各自消退,不复骚扰。
16}面壁之时:即进入大定大静之时。这时自我意识已完全归于寂灭,处于一任自然造化之中。“面壁”一词,借于佛祖达摩“十年面壁”而来。
{17}形神俱妙:指肉体也已经完全气化,与阳神合为一个统一的气体灵人,散则为气,聚则成形,故为形神俱妙。

[文译]

大道修炼的功夫,还丹很容易,而还丹之前的炼己很难。正因为炼己难,就需要高悬真意正念的慧剑,毫不留情地斩除使我们身心受到严重阻碍而不得通畅、长期处于昏昧的罪魁祸首——邪思杂念,以便使真意这一大智慧的修道大匠,发挥他的本领,从混沌无极处开凿出再造性命的先天来。打好了这步基础,我们就不像常人那人去顺用阴阳,却要将常人的用法颠倒过来使用。常人的顺用阴阳,是将原在一处的阴阳分作两端,渐相背离。所谓阴阳,就是精神。精如同水,神如同火,水火相离,就不能构成育养生命的营养。在《易》卦上,这种状况表现为“否”卦,称为水火不济。而我们的颠倒之法,却要使它变为水火既济的“泰”卦,更好的制造营养,育养生命。譬如说,精与神好比天与地,神为天,为阳,为火;精为地,为阴,为水。我们的颠倒法就是要使神与精来个地与天交相为用,发挥最佳效能。这方法就是让属阳属火的神居下,让它的热能由下往上挥发;让属阴属水的精居上,让它的雨露由上向下滋润。火上有水,火就不会焦燥;水下有火,水就不会寒冷。中间就会蒸发成氤氲的气体滋润身体内的万物。
阴阳颠倒法的采用,首先是造就一个很好的内循环环境,使在内的精气神结为内药,继而再招摄外部自然的虚无元气即外药,合炼成金液大丹。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先行炼己,什么样的苦辱都能适应,又善采用颠倒之法,身心能处于静定的状态,自己的后天之性返还到自然先天之性,那么,作为外部自然的虚无元气,就会像当初造就我们生命的时候那样,重新回到我们生命中来。一个修道的人如果能做到这样,也就得到了古人所说“守雌不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上述效益。
刚才我所说的是大的原则道理,在具体的功夫中,有一些细节要领是必须掌握的。例如,身心不动是首先归于无极。但归于无极是手段,而追寻无极所生的太极才是目的。因为无极为纯阴,到了太极才动而生阳。太极将发生而未发生的时候,静的状态达到了极至,动正在酝酿却还未呈现,阳有回复的趋势,但仍然处在阴静的包裹之中。这时要耐心地维持静态,静极终会生出动来。只要动象发生,即表示真正的先天元气降临了,这以后就需要有方法采集它,蓄养它,烹炼它,使它不断清纯壮旺,然后搬运河车,行周天工法,将它送入泥丸黄庭之内,天天运用自我的元神将此先天元气包固起来进行再烹炼。这种烹炼的目的和效果,在于使神的灵慧成分巩固壮大,使气的偏物质成分减少消化,而至于无,最后结为新生命基础的丹。泥丸就好比是结丹的鼎,所以这个穴窍是很重要的。
结丹的过程中同样要调停出真息,不然就不能成功。真息是无息之息,是宇宙自然本体的呼吸。人得真息,肉体与太虚不分,先天元气才会普化无碍。判断真息的标准,是呼吸的任何形式都没有了,真意又紧紧相合于无息之息中,没有脉搏的跳动,而身心一片清明的元气匀布。只有这个状态,大丹才会凝结。
由丹继续凝结,才会产生阳神这一圣胎。但这一过程又必须经过像母亲怀孕十月那样一个神气凝聚的成熟周期,然后才可能离体而出,成为身外之身。这个初步离体的阳神被仙家称为婴儿,他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可以离开肉体而单独存在。成熟后的阳神可以超越常人所处的时空局限,行为无障碍,自由自在。然而,阳神在调训过程中,常会由于身内尚未炼化的阴魔以及外界鬼神制造的阴魔,变化出种种或美或惨的幻象来引诱或者恐吓。这都必须能经得住考验,不为所动,自能战胜群魔。
阳神成就,也不是最后功夫,还要进入大定大静,用阳神之真火对肉体再行锻炼,还要进行高层次的炼精化气,炼神化虚,使肉体与阳神同为气化之身,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这才是一个大丈夫完成了人生的最伟大事业,这才是最大的成功,最高的成名。

[理解]

此段主讲炼己纯熟后,正式兴工下手修炼之口诀,虽非是口诀中之口诀,但功夫次第已很明确。
“舒匠于凿开混沌”,指下手兴工必从静定中追本求源,从无极处洞见太极。
“却用阴阳颠倒之法”及后“水上火下”一段,指入静以后,以神下照丹田,并讲出此种阴阳颠倒之法的道理与作用。此段法工称为“凝神调息”。总的来说,此段功夫应该做的时间是很长的,即要做到胎息出现为止。古人对此段功夫常未加时间上的提示,这是因为古人炼己的纯净性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故古人炼己纯熟很容易进入胎息状态。而今人以古人之法先炼己后还丹,受条件限制很难做到这种明确分步,故现实方法可边炼己边还丹,所以凝神调息过程必须且必然漫长。
凝神调息阶段,我将它称为“天地定位”阶段。因人落后天,先天程序渐被打乱,周身经络不通,关窍受阻,气血不活,周天不畅。用此凝神调息,即可将被打乱了的先天程序修复完善,故可称“天地定位”。这个阶段,运气是先由口鼻呼吸渐渐过渡到胎息,用神是先用识神渐渐过渡到真意。总之,重要功夫是在后天上,故而气的鼓荡调整也主要在营卫之气上。在“天地定位”过程中,先后天要作大调整,所以气运现象最丰富多彩,给人的感受也千奇百怪,生理病理都会出现一些异常反应。一些知理不深的人,处在这步初层功夫中,往往因不知就里,有的以为出了偏,有的却以为出了神通,有的人以为得了上道,有的人认幻为真,或谓遇见神仙,或谓遇见恶魔;也有人不知所以,拿不定主意,终成气功盲流大军。这种情况很类似自然气候反常,大自然在一定时候,为了调节平衡,就会出现一场暴雨、狂风、冰雹、地震等既凶猛又特异的气象征候。这个气象征候一过,自然气候又恢复正常,并无什么奇怪。
“只要苦行忍辱,身心不动,己之性若往,彼之气自回”一段,即是凝神调息之后,“天地”已定位,只待先天真阳之气萌发的阶段。前阶段凝神调息侧重于武火,此阶段纯用文火。
“太极将判之间,静以极而未至于动,阳初复未离乎阴”,是文火的持续。
“候此真先天气降,以法追摄,送入黄庭之中”此为采炼运转法功,文武火并用。
“日运己汞,包固周密,汞气渐多,铅气渐散,合丹于鼎”,此火以其静定为文火,以其专一为武火,文即武,武即文。
“又须调停真息,周流六虚,至声寂而意合,乃气匀而脉住,丹始凝结”,此为无火之火,或谓天然之火。
以后之功夫虽可大体言讲,实须真师口传心授,仅落文字相是徒劳的。愚功夫有限,未经验证者,不敢妄加解释。
【原文】
是道古人不传于世,盖缘愚人信之不笃①,行之不勤,而且反生诽谤,是以秘而不传。予自得遇至人以来,述此修身秘要,以警觉后学同志者各自黾勉②,共陟③仙都。
(李西月)按:此篇穷性命之真,发圣贤仙佛之理,本本原原,如疏如注。有为无为之序,内药外药之分,养胎脱胎之妙,尽著简编④。概此已蔑⑤以加矣。
【注释】
①笃:音“睹”,形容词,指坚实、牢靠。
②黾勉:黾,音“敏”。黾勉,指勉力,同心。
③陟:音“秩”,升、登之义。
④简编:借古代竹简指书稿文章。
⑤蔑:音“灭”,指无须、不可之义。
【文译】
之所以古人不愿意将道公开传播于世,这原因主要在于,一般人脑袋简单,他不愿去钻究道理,于是对道就没有坚信感;他也懒得去实践,他没有体验就不相信,反而对道进行诽谤诬蔑。所以古人就一直保秘,不肯公开传授。我自从得到真正修成大道的人传授以来,决心要把这修身的秘诀公开阐述,目的就在于引起后学同道的特别重视,望大家能互相勉励,同心同德,共同攀登最高的养生境界。
(李西月)按:这一篇将性命双修的真谛阐述得淋漓尽致。他利用儒家、仙家、佛家的各种阐述真理方式,把大道的真实内涵原原本本地讲了出来。条理清楚,解释明晰。例如,有为无为的掌握程序,内药与外药的区分,养胎与脱胎的奥秘等,都在本篇说得很详细。他对于丹道的全面概括已经是无以复加的了。
【理解】
我认为,仙道不被世人所普遍相信,其原因是很复杂的,大致有如下诸多方面。
其一,世上绝大多数人都是不能在探索真理上动脑筋、下功夫的人,他们习惯于接受现实生活,习惯于现象界给予的固有印象,习惯于对最直接、最现实、最便利、最速效的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争取,而对于任何有悖于这种习惯性的世界观,有着本能习惯性的排逆心理。尤其对于特异现象,已远远超出他们的认识能力。故而,如果这种特异现象无论来自何方,直接影响了他们,与他们的生存利益发生了重要关系,使他们面对现实不可否认而又不可思议时,他们会制造出神灵崇拜。历史上的迷信繁衍至今,根源于此。这实际是一种扭曲的排逆心理,即对不可知的绝对不能相信反而会导致茫茫无策的绝对相信。但这种情况又有局限性,如果特异现象不直接影响到他们,不与他们生存利益发生关系,或者有能力脱离这种影响与关系,他们仍会保持原始的排逆心理,不给予认可。故此正反两种排逆现象,都反映为愚昧。在当今,对于气功现象,一些“气功”大师与其功法被受到轰动性的狂热崇拜,而另一方面又有人歇斯底里地对气功和特异功能现象加以否定,二者都是同一愚昧的正反排逆心理表现。
其二,大道修炼具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穷理,二是实修。理是抽象的东西,如果当初所谓修道只须穷理就行,就像春秋战国出现诸子百家,大家都来耍嘴皮子谈理,一时间全社会都会投入到这一大辩论运动,那倒是会引起大多数人兴趣的:我要让你信我的道,你要让我信你的道。反正一本《道德经》,好如“文化大革命”一本《语录》,你也用,我也用,这就用不上说谁不信道,绝对可保证全民信道。然而,仙家不但口说道,而且还要身体力行去实修这个道,把抽象之理落到实实在在之处,半点不来虚假。故而,仙家说:“得了道可以长生不死,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可以白日飞升,纵横自在。”这实在太有诱惑力。说古代世人不信仙道,那是后来的古代。《山海经》记载的早期古代,世人修道而成仙的几乎带有社会性。那时大约物质生活享受比后来低下得多,故世人对现象界的依恋性不大,修道得道的成品率较高。而后来,物质生活享受条件提高了,世人对现象世界依恋性加大,随之也就出现了惰性。修仙得道对他们确有诱惑力,加入修仙行列的也不是少数。然而,摆脱唾手可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享受,去进行那种淡泊无为,且有分秒不可稍懈而甚是漫长的修炼,惰性使然,绝大多数人难以坚持到底。一个个刚处于初级阶段,甚或还未入门,便倒戈退阵。这些人,以其修炼的艰难性,或自以为“我既吃不了这份苦,天下人谁还能吃下这份苦,既然都吃不了这份苦,必无成仙的可能”,故否认成仙的可能性;或自己不能吃苦遂不得成仙,明明所见所知不可否认仙可修成,却舍不下背上“懒惰鬼”的名声,故也否认成仙的可能性。尤其就是这些古往今来千千万万半途而废的学道人的反宣传,使仙学真面目渐被世人少知。
其三,古代社会方术之流与仙学的鱼目混珠,使仙学蒙上了难以摆脱的阴影。
内丹修炼这一门仙家学问,它是从不奇中成奇,不神中求神,以无为而得无不为。仙家修成,不独有六神通,而是形神俱妙,无神不通。而世人多不知其修炼之艰难,因其隐显变化每令人不可思议,故多与世所流行之方术混为一谈。
中国的方术杂而多端,如占卜类有甲骨卜、易占、杂占、象占、梦占、星占、数占、相术、六壬占、太乙占、奇门遁甲占;如堪舆术又认天象、地脉、山势、风水;如压灾辟邪解厄消患又有符箓咒法等等巫术;如杂术类又有许许多多魔幻之法……至养生一道,还有外丹烧炼、房中术、服食、辟谷、吐纳、导引、闭息种种之法,也多称通仙之路。至说方术是否都概为邪术魔道,是否皆子乌虚有无道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用之正道皆为正术,用之邪道概为邪术。但总之,方术多出于人的后天巧智,这倒是个事实。既然出于巧智,此道历来行巧卖乖者多。秦汉以来,这些方术之流每借王公贵族仰慕成仙之心,招摇过市,有侥幸不使其术败者,恩宠有加;若一旦法拙术败,头便被割下来。此类可悲现象演出一代又一代。术士被割了脑袋可悲的是他一个,这却使与方术风马牛不相及而外人不知分别在哪里的社会舆论,将仙家大道也混在一起贬斥嘲讥。故隋唐以后,仙家为守清白,注重清修,多隐少显,世渐罕知。
其四,仙家理崇道学,自汉代道教兴起,本推崇道学为至上理论,但为宗教生存之故,渐将方术之内容几乎全盘纳入其宗教体系之中。因道教与仙学有着理论推崇上的亲缘关系,故后历代仙家虽有惯归隐者惯混俗者,但道观佛寺倒成了他们较为理想较为通常研习理论、从事内丹修炼实践的好地方。许多仙家一生还从事宗教职业,并在佛道二教门中带出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这种现象,也使不明就里的世人将仙学与宗教视为一谈。故历史上,一个朝代的皇帝信奉宗教,仙学便顺势得以振兴,如果一个朝代的皇帝打击道教或佛教,仙学的发展便受到阻碍。故仙学真正有效的延续,不是依靠宗教,常常是超脱于宗教之外的。
其五,仙学不公行于世,除以上诸多原因之外,也有仙家自身历来保守封闭的原因。这一原因,从外部现象看,仙家不愿让人与旁门邪径混为一谈,为守清白,宁隐不显,宁失传不乱传。从自身原因来讲,仙家乃彻头彻尾的无为之学,既无为何须标榜,何须哗众取宠?我不与世人争,世人与我莫之争。此是一。仙家得道修之不易,轻传于人太便宜,轻传匪人又落罪过。况此道非大器不能承受,试人是否为承道之器又当慎之又慎。故“是道古人不传于世”。
但仙家所经历的人类自身生命科学之实践,使他们最深切地感受到,唯有仙学才是人类彻底解放,真正获得自由和幸福的唯一途径。故而自老子开始,就向人类不断地呐喊和呼吁。但他们的呐喊惯用隐语,多数人听不懂,这仍然限制了仙学的发展。所以到了元明时代,终于出现了一些仙学的改革家,如张三丰、黄元吉、陆西星、伍守阳、柳华阳等人,逐渐将秘不公世的仙学内容大胆披露于世,仙学自此有了普及的可能。
许多人认为,仙学最初是不完善的,是经过历代修炼家们的理论与实践丰富发展而完备的。我以为,对此应作两面观。若说五千年前,或更早一些时候,仙学的实践已经过历代修炼家充实完善,那是事实。从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和黄帝得道成仙的记载,五千年前,仙学确已在实践上成熟而完备。当然,那时所重的是实证实修,传授上重心传口授,不过重于复杂的理论,唯理论体系确是经过后代修炼家不断充实完善。而在实践上看起来好象也有不少改革,实际上这些改革也多是沿袭前人已有经验,只是这些已有经验以前未曾公开罢了。为什么这样肯定地说?因为仙家讲实修实证,而这些实修实证的经验不可以是十代八代的传人可以积累的。类如中医药学,它们都必然经历了悠久漫长的历史,也只有成功以后才可成为后人效法的模式。所以,例如后来出现的南宗、北派、东派、西派、中派等等,作为一个开派的祖师,必然不是他所发明了这一派的修炼法。因为修炼成功与否,仅用理论推断出一个新方法是断然不敢作保证的。他能成功,并在成功后推广某派之法,只是他承袭了前人某一法,或在不失其宗旨的情况下将多法综合灵活而用。他既未成功,又怎么敢新创一法而推而广之呢?按常情推论,断无此理。
大道者,不以尧成,不以纣亡。它将以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无畏地继续走她的路。她的开拓精神、献身精神、求实精神、科学精神、至公胸襟,和“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豪迈气概,将一如既往地闪耀着人类生命科学的最灿烂光辉。
参 考 文 献
《中国文化史词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出版。
《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84年8月出版。
《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出版。
《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8月出版。
《简明古汉语词典》,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常用哲学名词词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出版。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
《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9月出版。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月12月出版。
《简明历史词典》,河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10月出版。
《中国方术大辞典》,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
《老子译注》,冯达甫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