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杨国荣
《心学之思》是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杨国荣撰写的哲学研究专著,2009年8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隶属《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丛书 [1] [3]。全书以王阳明哲学为核心研究对象,副题为《王阳明哲学的阐释》,围绕心体与性体、本体与工夫、言说与存在、德性与规范、存在与境界及心物之辩与天人之际等命题展开理论分析,探讨其哲学意义及德性伦理建构与存在意义转换问题 [1-2] [4]。著作从存在论维度解析阳明心学的个体性特征,提出情感与意志构成主体内在规定,通过“心体”“本体”与“工夫”二重性考察,梳理心学分化脉络至黄宗羲的哲学史结论 [1] [5]。书中阐释“普遍之理落实于心体”的道德本体论及“知行合一”的实践维度,比较王阳明“四句教”与冯契“四界说”的差异,主张在广义存在论视野中理解心学问题 [4-5]。该著初版于1997年由三联书店发行,2009年再版时修正讹误
内容简介
《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内容简介:通过心体的重建,王阳明由性体走向了心体,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哲学视域的转换。以心体(良知)为基石,王阳明在心物关系上指向意义世界的建构,在伦常之域中要求化理念伦理为德性伦理,在本体与工夫之辩中坚持二者的统一,在人格之境上强调从“说”走向“在”。
作者从一个新的视野出发,对阳明心学展开多维度的阐释,思路开阔,创见颇多,具有开拓性。尤其从“存在”的维度上阐明阳明心学的个体性特征,进而提出“存在意义”的转换问题,明确肯定阳明心学将情感、意志视为主体应有的规定,这都是同类著作中少见的。
又如从阳明学关于“心体”、“本体”与“工夫”等方面所表现的二重性引出其演变分化的历史叙述,得出阳明形而上学的消解过程完成于黄宗羲的结论,亦有前人所未言者。
作者简介
杨国荣,浙江诸暨人,1957年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理事、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等校客座教授,美国比较哲学杂志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llosophy,编委。先后在牛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已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Phllosophy: Eastand West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有多种论著被译为英、德、韩文等在国外出版和发表。
在线阅读
文件大小: 6.27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