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聚焦人格类型理论的系统性梳理,结合精神分析、荣格学派、赖希理论及人本主义等视角,探讨性格构成与心理治疗实践的关系 [2]。
全书以多元性格分类学说为框架,分析不同学派对性格功能的阐释,重点揭示治疗师个体人格类型对其理论取向的影响。书中提出心理治疗需兼顾"过程"与"状态"的双重维度,前者关注动态变化,后者强调稳定特质 [3]。通过比较荣格性格类型学说、赖希的性格理论、超个人性格学说等学派观点,构建多维分析模型,并延伸讨论埃里克森、弗洛姆等理论中性格特征在正常与病理心理间的动态关系
内容简介
《性格与人格类型》该书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治疗师是否关注性格类型的研究,以及他所采用的性格分类法(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一个有关个人偏好的问题——这可能与治疗师自己的人格类型有关。治疗师是否关注性格类型的研究,以及他所采用的性格分类法(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一个有关个人偏好的问题——这可能与治疗师自己的人格类型有关!
对于生命整体而言,在过程和状态之间进行选择是没有意义的:生命是依赖于两者的。平衡的状态是移动在两者之间的,但是我们不能选择一个,舍弃另一个——只要不是处在具体的某个情境下,我们就不必这样做。
治疗师需要意识到并支持来访者身上的这两种存在方式——在特定的时刻、过程或状态这两者都可以是主要的,也可以是次要的:过程表现为试图改变和流动,而状态则是能够坚持并得以使个体存活下来。
作者简介
在线阅读
文件大小: 32.09 MB 文件大加载慢,请耐心等待!
本书下载(PDF版本)
捐助 1.80元 可下载此资源!立即捐助 【捐助用于支付网站稳定运行所需服务器、宽带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