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共分“全部知识学之诸原理”“理论知识学的基础”“实践知识学的基础”三大部分,较全面地论述了其哲学体系的诸基本原理。 [2]该书表达的体系实为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唯心主义体系。书中提出自我建立自我、自我建立非我、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三个命题。它表现出自我与非我即对立双方相互统一、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表现了辩证法思想的正、反、合过程,对以后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内容简介
该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总论全部知识的基本原则,第二、三部分分别探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基础。书中明确反对康德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但却发展了康德的先验论思想,提出了一个意识主体“自我”,作为唯心主义哲学统一说明知识以及世界和人生的最高原则,并由此构造了费希特的整个哲学体系。作者从“自我”原则出发,认为知识的基本原则有三条:第一,“自我设定自我本身”,这是建立一切实在性的绝对无条件的原则,第二,“自我设定非我”,这条只在形式上是无条件的否定性原则,第三,“自我设定部分的非我与部分的自我相对立”,这条限制性原则只在内容上是无条件的,作者还运用发展的,对立统一的思想考察了自我意识,把矛盾视为意识发展的动力,强调了主体的能动性,并作了哲学史上的第一次推演范畴的工作。
作者简介
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德国主观唯心主义者。他出身于贫穷织工家庭,由于受到一个贵族的赏识才能够上学读书。他在耶拿、莱比锡和威登堡学过神学,做过家庭教师。从1784年起,他先后在萨克森、苏黎世、华沙等地任教。早在耶拿的时候,他就开始研究康德的哲学。1791年,他带着自己的哲学著作《天启学说批判》到哥尼斯堡去见康德。康德对这本著作非常赞赏,并推荐出版。1794年至1799年,费希特任耶拿大学教授,1805年至1807年在耶尔兰根大学任教授,1809年创办柏林大学,并担任哲学教授,一直到逝世。
在线阅读
文件大小: 910.48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