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是一个社会经济变革深刻的时代。这一变革,起源于科举制度在1905年的废除。大学培养的新型知识精英从此和国家官僚体制断了钩。大学里讲授的专业知识和国家政党所着意灌注的意识形态也断了钩。在这文化、社会和政治关系彻底重组的背景下,在1919年到1937年间,北京、上海和南京的高等院校跟主政者的关系产生了分疏。叶文心所著的《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1919——1937)》以民国时期的大学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北京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的圣约翰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公学等京、沪两地大学不同的办学风格、校园文化,及其与上海经济,民国政治、国民政府教育政策的互动关系。

内容简介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1919——1937)》以民国时期的大学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北京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的圣约翰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公学等京、沪两地大学不同的办学风格、校园文化,及其与上海经济,民国政治、国民政府教育政策的互动关系,叙述了民国都会学院精英在政治、学术的交互拉力中虽取得国际化,但在国内环境中却无所适从、渐入颓唐的艰难过程,是《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1919——1937)》作者叶文心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和上海都市文化史领域研究多年的一部力作。

作者简介

叶文心,早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后赴美深造,1984年获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94—2000年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现任该校历史系讲座教授暨东亚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社会史、上海都市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英文著作有:The Alienated Academy: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Republican China,1919-1937 (1990), Provincial Passages: Culture, Space,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ommunism (1996), Shanghai Splendor: Economic Sentiments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2007)等等。

在线阅读

文件大小: 36.37 MB    文件大加载慢,请耐心等待!

本书下载(PDF版本)

您需要先支付 1.80元 才能下载此资源!立即支付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