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86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周易本义.朱熹注》为朱熹著。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亦字仲晦,别号有晦庵、晦翁、云谷老人、沧州病叟等。天资聪慧。十四岁时父亲去世,遵父遗训,师事胡宪、刘勉之、刘子翬三先生。十九岁登进士第,一生叙任官职二十余次,但遭逢不遇,抑郁不得志。二十四岁时问学于其父同学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因得承袭洛学正统。与张栻、吕祖谦同出其时,过从甚密,人称“东南三贤”,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其著述有《周易本义》、《诗集传》、《仪礼经传通释》、《家礼》、《释宫》、《孝经刊误》、《四书或问》、《论孟精义》、《或问小注》、《伊洛渊源录》、《名臣言行录》、《绍熙州县释奠仪图》、《四书问目》、《上蔡语录》、《延平答问》、《近思录》、《杂学辨》、《小学集注》、《阴符经考异》、《周易参同契考异》、《原本韩文考异》、《楚辞集注》、《晦庵集》、《南岳倡酬集》、《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朱子全书》、《二程遗书》、《通鉴纲目》、《易学启蒙》、《卦考误》、《通书解》、《朱文公易说》。另有《朱子语类》也为朱熹言。
《周易》原本是卜筮之用,同时也是包含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孔子作“十翼”,进一步阐述了 “周易”所包含的哲学思想;王弼作《周易注》、《周易略例》也进一步阐述“周易”的义理。朱熹的哲学思想继承程颐,世称“程朱”,而他的《易》学思想则有异于程颐。程氏《易》学遵循王弼开拓的道路,以义理解《易》;朱熹则认为《易》是卜筮之书,作《周易本义》就是要还《周易》的本来面目。
1986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周易本义.朱熹注》卷首尚有河图图、洛书图、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文王八卦次序图、文王八卦方位图、卦变图共九个图,与陈抟、邵雍象数学接近。
朱熹注解的《周易本义》初稿名《易本义》,定稿历经二十余年。初稿《易本义》依吕祖谦《古周易》本分卷。上经和下经各一卷;十翼(即 :《彖》上传、《彖》下传、《象》上传、《象》下传、《文言》、《系辞》上传、《系辞》下传、《说卦》、《序卦》、《杂卦》)每翼为一卷 。“经”、“翼”共合十二卷。成书定稿,朱熹将书名定为《周易本义》,将原稿割裂,重组成四卷。上经,卷一;下经,卷二;《系辞传》,卷三;《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为卷四;《彖传》与《象传》分附于各条经文之下。故朱熹注解的《周易本义》有十二卷与四卷本之别。
易经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来源,而朱熹注解的《周易本义》是对孔子哲学思想的诠释。《周易本义》之说:柔变而趋于刚者,退极而进也。刚化而趋于柔者,进极而退也。既变而刚,则昼而阳矣。既化而柔,则夜而阴矣。六爻,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动,即变化也。极,至也。三极,天地人之至理,三才各一太极也。此明刚柔相推以生变化,而变化之极,复为刚柔。流行于一卦六爻之间,而占者得因所值以断吉凶也。(22)易道深奥,易象繁复,但朱熹认为,贯通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无非一刚一柔之理,柔化为刚,刚复化为柔,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变化之极复为刚柔,将刚柔作为“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之本质内涵的意义,揭示无余。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紫阳,世称晦庵先生、朱文公 [39]。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 [52]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 [2] [41]。
朱熹幼年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依父友刘子羽生活,受业于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先生。绍兴十八年(1148年),赐同进士出身,后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 [40]。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 [42],后因忧虑外戚专权之事重演,便利用讲学之便多次攻击身为外戚的韩侂胄。但宁宗被韩侂胄拥立,便将朱熹褫职出朝 [43]。庆元二年(1196年),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以伪学欺人,攻讦其为“伪学魁首”,列有六大罪。朱熹以伪学罪被落职罢祠,归建阳讲学著述。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逝于家中,谥号为文。 [40] [51]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是“二程”三传弟子李侗学生 [41]。朱熹的哲学体系以“二程”的理本论为基础,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及佛、道教思想而形成 [40]。与“二程”学说合称为“程朱理学”。其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官方哲学。其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41]。朱熹还著有一千二百五十多首诗作,有着不容忽视的造诣和成就。
在线阅读
文件大小: 26.55 MB 文件大加载慢,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