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主要经典,也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其成书年代大致介于东汉晚期到晋朝以前。 [9] 《黄庭经》由七言歌诀组成,《外景经》一百九十七句,《内景经》四百三十二句,说的是道教存神养气的修持之术,其要义在将人体的五脏六腑、骨节毛孔与天神一一对应,认为人身的每一个生死门户都有主管之神,只要存思诸神,使之返归体内,便可得道成仙。存思诸神的具体方法是“内观”,或称“内视”,凝神静虑,使人的意念与天神相汇,便可达到天人合一的神仙境界。 [12]《黄庭经》在汉代流行的五脏神的基础上加以扩展,提出了三丹田、八景、十二真的人体身神论,清晰地描述了这些身神的名称、外貌及功能。 [9] 该经为上清派重要经典,全真道功课之一,被教内誉为“寿世长生之妙典”。 [1]该书为历代炼养家所重视,研习、缮写、注释者不乏其人。晋代书圣王羲之为道士书《黄庭经》换鹅之事,早已是广为流传的佳话。唐末五代的炼养家吕洞宾的《题宿州天庆观诗》云:“肘传丹篆千年术,口诵黄庭两卷经。”宋代诗人陆游喜好养生之术,他在《道室杂兴诗》中说:“白头始悟颐生妙,尽在黄庭两卷经。”足见后世养生家对《黄庭经》的重视。
内容简介
《黄庭经》现传有三种:即《黄庭内景经》,亦作《太上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经》,亦作《太上黄庭外景玉经》;《黄庭中景经》,亦作《太上黄庭中景玉经》。首先传世的是《黄庭外景经》,始行于西晋,时称《黄庭经》。至东晋《黄庭内景经》出世,便把前者改称为《外景经》。以后《黄庭经》便成了《内景》《外景》的总称。《中景经》乃后人所作,通常所说的《黄庭经》并不包括《中景经》在内。 [5]
《黄庭经》的卷数,从来没有定说,较早的记载作一卷或二卷不等,《唐书·艺文志》中《老子黄庭经》作一卷;前述陆游诗则作二卷。一般《内景》不分卷,但里面却分作36章。《外景》二卷,不分章,但也有些本子不分卷而分作24章。 [13]
外景经
《黄庭外景经》,又名《太上黄庭外景玉经》,原作3卷,始见于《抱朴子内篇·遐览》。该书为七言韵语,不分章,内容结构大致与《黄庭内景经》相同,文字约少1/3。全书亦以存思三田之神为中心,并载咽津漱液、存思日月、呼吸元气、辟谷食气、保精慎欲之道,较之《内景经》更为简略晓畅。《内景经》《外景经》两篇文句多有相同或相近者,殆同出一源,而编为两书。题为《外景》者,是唐人以区别《内景经》所为。 [6]
内景经
《黄庭内景经》,又称《黄庭内景玉经》,或《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全经1篇,皆为七言韵语,分为36章,每章各取首句二字为题。是书首见于晋代著作《魏夫人传》,据言为魏华存所传。该书将人体五脏六腑及头面器官,乃至肌肤、毛发、骨髓等拟人化,认为人体内脏器官皆有“神灵”驻守,通过存思可以想见各脏器之“神”,从而内固脏腑精气,使脏腑功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全书将脏腑器官分属上中下三部,每部八种器官,称作“八景二十四真”,每景均有“真人”守卫,且各有神名、形影及对应的体表关窍部位,人若能存想三部神名形影,即能达到存真养神的效果。《黄庭内景经》所述修炼之道,除意守黄庭、存想脏腑三田之神外,尚有存想日月、漱液咽津、呼吸元气、食五牙、存玄一、辟谷食气等方法多种,尤其重视宝精节欲,认为“长生至慎房中急”“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
作者简介
在线阅读
文件大小: 560.29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