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戴圣,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民权县) [12],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10]西汉大臣、 [8]经学家,今文经学“小戴学”开创者,后世称为“小戴”,是“大戴”戴德的侄子。 [11] 早年跟随叔父戴德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开创了“小戴学”,累迁九江太守,行为多不依法,与扬州刺史何武有治理冲突,主动辞官。汉宣帝时,选为博士,参加石渠阁会议,时常诋毁何武于朝廷。随着何武公平判决其子案件,内心惭服。 [8] 戴圣辑有《小戴礼记》, [8]集礼学之大成,是一部关于礼仪的书籍。列为儒家五经之一,入选历代科举试的官定书籍。
戴圣为周朝时期宋国君主宋戴公(子撝)的第二十三世孙,宋戴公封子孙于宋国的戴邑(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建立附庸国戴国。秦末战争,戴邑多灾年,故改称“甾县”。
戴圣出生于西汉梁国国都睢阳,父亲名叫戴仁,叔父戴德是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戴圣早年跟随叔父戴德等人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开创了礼学“小戴学”,教授同乡桥仁等一大批徒弟,朝野威望很高。但作为礼学的代表人物,戴圣有点居功自傲,不拘小节,甚至于时不时干出一些逾越法纪的事情。因为戴圣的名望地位,前任刺史对戴圣的不轨行为视而不见,戴圣也就习惯成自然,愈演愈烈。
后来,戴圣担任九江太守,何武担任了扬州刺史一职,恰巧管辖九江太守。何武按照职权范围,毫无保留的对戴圣的不当行为进行监督。戴圣根本不把何武放在眼里。何武暗中派人将他的罪行查证清楚,然后向他“露章”,就是故意把罪证透露给他。戴圣知道自己的不端行为被何武掌握,对何武更加憎恨。虽然何武没有告发戴圣,但戴圣担心何武检举自己,就主动辞职,到京城去做博士。到京城后,戴圣对何武仍然有所忌恨,不失时机地在朝廷散布一些何武的坏话。
不久,戴圣儿子的宾客勾结绿林大盗抢劫,其子受牵连入狱,被官府抓获,羁押在庐江。处理这一起案子的正是何武。真是冤家路窄,戴圣以为自己毁谤了何武定会遭到报复,儿子肯定要被判处死刑。但案件的处理结果,出乎戴圣的意料,何武根本不计较个人私怨,秉公处理了参与这起案件的罪犯,对未参与该案的戴圣儿子宣判无罪释放。戴圣因此敬佩何武的爱憎分明和公正司法。只要何武到京城,就一定去诚心诚意地拜访他。
在线阅读
文件大小: 2.43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