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三洞珠囊》是唐代佚名创作的宗教书籍。题“大唐陆海羽客王悬河”修。该书辑录二百一十二种三洞道书精要,故名《三洞珠囊》。北周武帝宇文邕曾命通道观道士王延校三洞经图,王延撰《三洞珠囊》七卷,已佚。王悬河晚于王延,为唐道士,但其生平无记载,所撰书名则与前者同。《宋史·艺文志》神仙类、《通志略》诸子类道家均著录为三十卷,今《正统道藏》太平部分为十卷三十品。内容多系古代神话故事及南北朝以前道士事迹。也有关于内外丹和斋仪戒律等的辑录。该书保存了不少已佚失的道书,为研究唐以前道教史的重要文献。

《三洞珠囊》,道教类书。该书始见于《太平御览》引道书目著录,不题撰人、卷数。《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通志·艺文略》《宋史·艺文志》皆称三十卷。明《正统道藏》太平部所收残缺甚多,仅为十卷。署题“大唐陆海羽客王悬河修”。王悬河为唐高宗、武后时道士,弘道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684年1月15日)于成都建有《道藏经序碑》二通。而书中引录唐代集成的《本际经》、新传的《海空经》,可知该书当编定于武周时期。
《三洞珠囊》道藏本卷次非其旧,分三十五品,按品辑录诸家之文,内容涉及仙真神话、道士业迹、斋戒醮仪、服食养生、修炼禁忌、道教名数、天地时空、劫运仙相、神仙位籍等方面。是研究唐初以前道教的重要参考资料。

一、该书今仅存道藏本,篇幅虽少,但摘引道书却多达百六十种左右,其中有不少为早已散佚之书,故史料价值较高。如已佚之马枢《道学传》,书中征引最多,极有裨于道史之研究。已佚之《文始先生无上真人关令内传》《玄妙内篇》《老君圣纪》等,此书多有征引,为研究道、释二教关系不可多得的资料。其他如《老子经通题目》等,亦赖此得以窥其大略。
二、该书引文多注明原书卷数,这不但可以定为辑佚的依据,而且也便于了解他所据本子的内部结构。例如《太平经》,除甲乙十部一百七十卷本之外,还有《太平洞极之经》一百四十四卷本。该书引至第一百四十五卷,可知他摘引的是一百七十卷本。又遍引《太真科》上、中、下三卷,与《道藏阙经目录》的《洞玄灵宝太上高上太真科令》三卷相合,据此知唐代写本《太真科》为三卷,而《正统道藏》正一部所载《玉清上宫科太真文》一卷非《太真科》完帙。引《左玄论》中卷第九品及第十三品,据此知王悬河所见《左玄论》原本三卷,《正统道藏》本《左玄论》四卷,然仅第四、第五品,亦非完帙,且卷篇亦经分析。又如该书卷五《长斋品》引《太玄经》第八《老子传授经戒注诀》,卷六《清斋品》引作《太玄部》第八《老子传授注戒仪注诀》(卷九《老子为帝师品》引同书。“太玄部”误作“太平部”)。此与敦煌遗书六朝写本“太平部第二”相互印证,反映出《太玄经》即《太玄部》其他加《洞真经》、《洞玄经》、《洞神经》、《正一法文经》等等可依此类推。其中某一书分则为一部独立的书,合则为七部经之某一卷或数卷。卷六又引《正一法文》下卷,即知此《正一法文》为另一种传本,并且至少有上、下二卷。此外,注明卷数,亦便于校勘今存道书。
三、据该书所引之内容和王悬河所加按语,可借以考察所辑道书的成书时代和流变。例如所辑《二教要录》,谓隋亦象号开皇元年,则此书当编定于隋代或唐初。《玄门论》第七引《洞神经》第六云:有前、中、后三皇君,“似梁朝象道家太清境,亦称太清元年也”,则《洞神经》当编定于南朝梁以后,《玄门大论》成书又在其后。引《赵文和传》言三十二牢狱,谓其“寻按天师《一千二百官章》辞,奏诣此狱”云云,可以佐证《千二百官章》确有后人增益。又如所引《化胡经》,文末加按语云,“《化胡经》乃有二卷不同,今会其异同,录此文出也。”反映出王悬河所见《老子化胡经》有不同写本,此处所录,乃是他“会其异同”之产物。

作者简介

 

在线阅读

文件大小: 34.04 MB    文件大加载慢,请耐心等待!

本书下载(PDF版本)

您需要先支付 1.80元 才能下载此资源!立即支付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类似文章